股票学习网

如何学炒股,入门炒股,股票入门,股票怎么玩,学习炒股网,股票技术,股票知识学习 - - 股票知识网!

新丝绸之路的主要路线(《新丝绸之路》)

2023-06-10 00:20分类:炒股技巧 阅读:

《从军行》

唐 ž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古代丝绸之路示意图

 

丝绸之路,原指古代中国与中亚、南亚、西亚以及欧洲之间陆上商贸通道,是东西方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因商贸货物中丝绸具有代表性且深受喜爱,当德国地质地理学家李希霍芬于公元1877年以“丝绸之路”命名后,便被迅速地接收和广泛地使用。

随着时代发展,丝绸之路的定义进一步扩展,代指东方中国与西方之间所有的商贸通道,大致可归为四类:

  • 西北丝绸之路

西北丝绸之路,即为西汉时期张骞出使西域时的路线,在历史上首次将中原、西域、中亚以及欧洲联系在一起,开辟了东西方沟通交流的新纪元。

  • 西南丝绸之路

西南丝绸之路,是以四川成都为起点,经云贵地区,通往南亚、中亚、西亚以及欧洲的商贸通道,是古代中国西南地区对外商贸和交流的主要通道之一。

  • 海上丝绸之路

海上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对外远洋贸易航线的总称,由通往朝鲜、日本的东洋航线、通往东南亚各国的南洋航线,以及通往阿拉伯地区、非洲和欧洲的西洋航线所组成。

  • 草原丝绸之路

草原丝绸之路,是北方游牧民族与西方进行商贸交流的陆上通道,横贯蒙古大草原,分布区域十分广阔,路线也会随着季节的更替而变化。

 

丝绸之路上的交流

 

全长7000余公里的丝绸之路并不是由一个国家独立建立起来的,而是沿线多个国家通力合作的结晶,是早期国际间“全球化”合作的雏形与典范。在这些贸易通道上,不仅有来自中原的汉族,还有来自西域的、中亚的、西亚的、南亚的、欧洲的、东南亚的和非洲的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信仰的人们,如粟特人、贵霜人、波斯人、叙利亚人、犹太人、希腊人等等。人们紧密配合、分工合作、互通有无,促进了科技、宗教、文化以及饮食习惯等各方面的交流与传播:

  • 中国输出物品

经由丝绸之路,中国输出有丝绸、香料、陶瓷、茶叶、造纸、指南针和金银铁器等物品和技术。

  • 中国输入物品

经由丝绸之路,国外输入中国有小麦、占城稻、葡萄、西瓜、苜蓿、胡萝卜、黄瓜(胡瓜)、芝麻(胡麻)、蚕豆、扁豆、甘蔗、良马、石榴、大蒜、玻璃器皿、香料等。

  • 东西方文化交流

经由丝绸之路,发源于印度的佛教、阿拉伯半岛的伊斯兰教以及中东地区的基督教等宗教文化,相继传入中国。与此同时,中国的思想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文学诗词、生活习惯以及服饰等对沿线国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丝绸之路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民间开辟出的商道基础上,经过历朝历代政府的开拓与完善,逐步建成的,它:

  • 成型于秦汉时期

西汉时期,张骞出使西域标志着丝绸之路的成型,这一时期以陆上丝绸之路为主,包括了西北丝绸之路和西南丝绸之路。

  • 发展于魏晋时期

魏晋时期虽然中原政权频繁更替,但陆上丝绸之路上的交流与商贸并未中断,佛教正是在这一时期在中原地区迅速传播,并被广泛接受的,同时海上丝绸之路也逐渐发展成型。

  • 繁荣于隋唐时期

隋唐时期,陆上丝绸之路迎来了繁荣时期,海上丝绸之路也在蓬勃发展,形成了齐头并进的局面,共同助力大唐王朝实现盛世繁华。

  • 昌盛于两宋时期

两宋时期,由于幽云十六州与河西走廊等领土的丢失,导致陆上丝绸之路的中断,而海上丝绸之路随着政策的大力支持、经济中心的南移、手工业的发达以及众多海上贸易航线的开通,取代了陆上丝绸之路的主导地位,助力了两宋时期的繁荣昌盛。

  • 鼎盛于蒙元时期

蒙元时期,随着国土的扩张以及鼓励商贸的政策,陆上丝绸之路得以重新开通,除了传统的西北丝绸之路和西南丝绸之路外,草原丝绸之路也随之兴起,与此同时海上丝绸之路继续发展壮大,丝绸之路上的贸易与交流达到了历史的鼎盛。

  • 衰落于明清时期

明成祖时期,郑和七下西洋成为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高光时刻,然而随着大明王朝朝贡体系的瓦解和海禁政策的实施,以及之后大清王朝闭关锁国政策的推行,陆上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不可避免地陷入了衰落。

  • 重生于清末民初

清末民初,随着西方主导的大航海探索、工业革命和资产阶级革命的完成,东西方实力此消彼长,完成工业化的欧洲诸国通过武力重建了全球远洋航运和贸易体系,开启了海洋贸易时代,海上丝绸之路在外国的坚船利炮之下得以浴火重生。

  • 复兴于当代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陆上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被赋予了更大的内涵与期望,秉持开放合作、互利共赢精神,维护全球自由贸易体系和开放型世界经济,推动沿线各国实现经济协同发展,共同打造开放、包容、均衡、普惠的区域经济合作架构,最终实现伟大的复兴。

 

未完待续。

声明:本文所用底图来自网络,如有侵犯,敬请告知。

“丝绸之路" 一词源自一位德国地理学家于1877年出版的地图集内,而丝绸只是当时最具代表性的商品。其实 “丝绸之路" 更大的意义是:联系着当时旧世界的社会文明、商业贸易、文化交流、传播宗教,是各种人文活动的网络通道。但丝路就其本质而言,很容易为千变万化的迁徙模式、竞争和政治影响所左右。

公元前6世纪中叶,波斯崛起,成为横跨亚欧非的庞大帝国,为三大洲道路连接提供了条件。公元前138年,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正式贯通了中原至西域的通道。公元73年,班超前往西域,由此打通了由西域至条支 (在今伊朗一带) 和安息 (帕提亚帝国),以及抵达波斯湾沿岸的道路。

其后因为欧洲国家想绕过中东地区的封锁或赋税而发展出海上丝绸之路。西汉中叶,汉武帝遣使远航,到达锡兰(今斯里兰卡),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发端,明朝时期,郑和更七次出海,曾经印度洋到达非洲,太平洋的岛国,甚至可能比哥伦布更早已到达过中南美洲一带,及至葡萄牙东航至澳门,更加强了海上贸易的发展。

事实上"丝绸之路" 就有多条不同走向的路线:

 

丝绸之路的三条基本路线

 

。西域丝绸之路 - 路线泛指是从西安出发,经河西走廊往西行,穿越中亚 (西域) 到波斯,再横渡地中海,最终到达欧洲及非洲。主要划分为西北丝路、草原丝路、和东北亚丝路

。南方丝绸之路 - 又称为 “茶马古道"、"茶马互市"、"蜀身毒道",指从四川成都出发,通过云南到达西藏,或从云南转往印度,再连接中亚与欧洲各国的古老商道,又称为 “西南古道"

。海上丝绸之路 - 从褔建泉州、亦有从广东松口出发,乘船往南洋(东南亚),绕过马六甲海峡往印度、波斯湾、中东,最后抵达欧洲,主线划分为东洋航线、南洋航线和西洋航线。

中华文明从西安开始, 沿着丝路与世界接轨, 我的游记也一路向西走, 希望接触更多,了解更多 ~



#沿着丝路去旅行

伴随数字经济和数字技术高速发展,“数字丝绸之路”赋予“一带一路”崭新内涵,成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2021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三次“一带一路”建设座谈会上强调,“要稳妥开展健康、绿色、数字、创新等新领域合作,培育合作新增长点”“要深化数字领域合作,发展‘丝路电商’,构建数字合作格局”。为贯彻新发展理念,持续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深化数字合作,充分认识“数字丝绸之路”建设面临的战略机遇与问题挑战,推进战略、规划、机制对接,加强政策、规则、标准联通,不断探索“一带一路”数字领域合作发展的新路径,意义重大。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数字丝绸之路”建设的战略机遇

全球数字化与数字全球化为创新发展提供了新动力,“连接”“融合”“一体化”作为数字化的关键词,在引领国际区域合作模式创新的同时,也推动“一带一路”进入新发展阶段。作为产业升级的“加速器”、应对疫情冲击的“减震器”,数字领域合作正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与地区经济社会共同发展带来新的战略机遇与合作需求。

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有力提升“一带一路”发展动能。大规模传统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曾是“一带一路”的重点。近年来,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日益成为“一带一路”发展的重要环节,关键性的互联网基础设施相继落地。“一带一路”数字交通走廊和跨境光缆信息通道加快建设。在海缆建设方面,“亚非欧1号”洲际海底光缆标志性项目投入运营;在陆缆建设方面,依托运营商之间合作,构建大量跨境光缆;在新基建方面,数据中心、云计算中心等也有一些布局,中国—东盟信息港、中阿网上丝绸之路全面推进,“数字丝路地球大数据平台”实现多语言数据共享。部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数字基础设施较为薄弱,通过经验分享、数字基建合作等方式,因地制宜,探索具体的合作方式,助力沿线各国提升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为其提供广阔发展空间。

数字经济新业态成为疫后推动经济复苏关键引擎。数字经济是全球未来的发展方向。处于数字经济发展初期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与地区,有着迫切的数字发展愿景和动力。公开报道显示,东盟很多国家提出了面向2030年、2035年的数字经济发展规划,按照世界银行的预测,2025年东盟数字经济的市场规模将达到3000亿美元。新冠肺炎疫情下,数字经济为世界经济复苏和发展提供了积极变量,5G、人工智能、智慧城市等新技术新业态新平台兴起,网上购物、远程医疗、在线教育、跨境物流、协同办公等“非接触经济”全面提速,为共建“一带一路”提供了新发展契机。

构建数字经济全球治理规则体系正当其时。面对全球治理体系的剧烈变革和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数字技术与互联网媒介深度融合,促使数字空间中不同群体、个体间实现前所未有的连接,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拓展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路径,有利于缓解人类现实社会的张力,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同时,数字治理涉及数据资源开发利用、隐私保护、跨境数据流动、域外管辖权、网络安全、平台责任与平台治理等众多议题,目前,全球范围内尚未形成统一的数字经济治理规则体系,大量数字治理规则处于空白。中国是数字经济大国,也是数字贸易大国,正崛起成为推动网络空间治理良性变革的关键力量,推进“数字丝绸之路”建设不仅具备良好产业基础和巨大市场空间,推动构建适合“一带一路”数字经济发展的规则框架也正当其时。

2020年11月25日,广西南宁,以“数聚丝路,智者未来”为主题的中国—东盟信息港数字丝路产业合作论坛举行。中国与东盟国家数字经济主管部门官员、知名企业家、权威专家等共同探讨交流,分享数字经济发展最新动态和合作机会,搭建互利共赢合作平台。

“数字丝绸之路”建设面临的问题挑战

“数字丝绸之路”自实施以来取得了大量实质性进展,但在积极参与推动合作的同时,也需加强风险评估管理。面对全球数字经济出现分歧、治理局面日益复杂的形势,中国需要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同舟共济,为数字经济全球发展勾画“治理蓝图”,为共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

数字鸿沟问题挤压“数字丝绸之路”发展空间。目前,“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仍处于数字化转型起步阶段。受资源禀赋、宗教文化、地理区位等因素影响,沿线部分国家数字化基础设施数量少、质量差、互联网普及率处于较低水平,数字经济服务尚未普及,难以在软硬件层面形成有效的互联互通。数字技术接入和应用的双重“鸿沟”严重制约“数字丝绸之路”全面发展和成果共享。具有技术优势的国家和地区的快速发展有可能进一步加剧地区间数字经济发展不平衡,带来更大的数字鸿沟,不利于共享数字经济发展成果。

数据安全问题削弱“数字丝绸之路”共识基础。根据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全球风险报告》,网络攻击、数据安全、数字权力的聚集和数字化不平等成为全球高发安全风险。“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在推动“数字丝绸之路”建设中带动海量数据流和信息流催生大量非传统安全问题。目前关于网络空间治理、隐私保护、数字知识产权相关法律法规立法程度不一、权责不明,网络安全和数据安全保障水平良莠不齐,数据泄露风险较高,给建立数据互通互联带来诸多安全方面的“信任危机”。随着“一带一路”倡议持续深化,沿线网络数据既涵盖国家机密,又涉及商业信息,对数据安全提出更高要求。

数字经济霸权影响“数字丝绸之路”建设效率。随着信息与通信技术发展,互联网影响到各国文化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对国家利益的追求和保护也延伸至网络空间。虽然“数字丝绸之路”因其开放性、普惠性得到“一带一路”国家广泛响应和欢迎,但由于各国利益诉求不同,存在多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诸多数字领域经济合作构想间的竞争。例如,近年来美国以国家安全和外交利益为由,将数十家中国企业与机构列入出口管制清单,就通信设备、集成电路、半导体等高技术领域发起知识产权保护和技术转让,在全方位压制中国科技企业的同时,尝试利用“替代性选择”遏制“数字丝绸之路”的拓展,有可能导致与国际规则体系的脱节。

人才支撑不足阻碍“数字丝绸之路”高质量发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数字化产业发展的人才支撑力度不足,缺乏能够对外畅通交流与合作的复合型人才,这成为制约中国与中亚国家数字合作的瓶颈。例如,《数字哈萨克斯坦》国家规划提出到2022年公共服务的电子化率达到80%,但由于哈萨克斯坦信息和通信技术专业人员严重不足,势必影响该规划的实施。据统计,2019年,乌兹别克斯坦信息通信技术专业人员在就业人口中所占比例为0.5%,远低于欧盟3.7%的平均水平。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库曼斯坦三国数字人才严重不足问题更加突出,大量民众缺乏基本的网络技能,亟须“数字扫盲”。这是部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数字人才不足的缩影。一方面,一些国家数字化发展刚刚起步,各类大学培养数字人才的师资和水平有限;另一方面,数字人才期望进入私营企业获得更高收入,不少人才更倾向于到俄罗斯或欧美等国工作。这不仅影响中国“数字丝绸之路”的发展广度,更影响与沿线国家和地区数字领域的合作深度。

深化“数字丝绸之路”建设的路径选择

近年来,中国积极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发起《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行动倡议》《“一带一路”数字经济国际合作倡议》《中国—东盟关于建立数字经济合作伙伴关系的倡议》《金砖国家数字经济伙伴关系框架》等一系列国际合作倡议。鉴于数字化的重要性和数字鸿沟的存在,国际上对加强数字化领域的国际合作凝聚起越来越多的共识。作为“一带一路”框架下各国陆海互联互通的有力补充,“数字丝绸之路”需要通过“硬”“软”两种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间的连接,密切经济合作关系,构建数字治理体系。

强化“硬联通”,建设丝路光缆大通道。“要致富,先修路;要快富,修高速;要闪富,通网路”,这已成为中国“数字丝绸之路”建设基础设施先行的鲜活表述。“硬联通”包括光缆、蜂窝基站、大规模的互联网和电信网络建设等。要根据“一带一路”倡议指导方针,继续协同发展跨境海陆缆等资源,建设贯穿六大经济走廊、连接“一带一路”沿线重点国家和港口的信息通道,提升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国际网络连接能力,实现对基础设施项目的共建共享共用和可持续建设运行。

促进规则标准会商与共识,提升“软联通”水平。在强化“硬联通”的基础上,“软联通”的建设也需同步推进,应结合各国实际国情和未来需要,制定有利于发展中国家遵循和落实的规则标准,包括制定共同技术标准、建设智慧城市、搭建电子商务平台、开发移动支付系统及其他数字经济相关应用。中国在亚太地缘格局中处于中心位置,背倚亚欧大陆,面朝太平洋,兼具陆海大国的双重优势,具有成为信息枢纽的天然地缘优势。要抓住机遇,全面提升网络、平台、节点能力,打造联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信息转接中心,提升中国在亚洲间、欧非与亚洲、亚洲与美洲的枢纽地位。

重视战略对接,打造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有助于调动“数字丝绸之路”在资金、技术等资源的合理分配,促进各建设主体间的同舟共济、关联协同,提高相对弱势国家的数字创新能力,协调各建设主体发展步伐,促进“数字丝绸之路”内在结构走向系统化。数字经济在减少中间环节、降低交易成本、弱化信息不对称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拓展经济活动范围并丰富了各类业态。据测算,到2023年中国51.3%的GDP将与数字经济直接或间接产出相关,将中国数字红利转化为“一带一路”区域红利具有很大空间。共享数字红利,推动形成数字经济领域的“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需要不断完善延续“数字丝绸之路”顶层设计和相关数字经济倡议,以包容性理念保持对发展中经济体、中小微企业的重点关注,有效对冲发达经济体主导的数字经济规则体系下弱势群体所面临的不公平秩序和不平等待遇。在合作过程中,应加强对当地网络信息安全保障能力评估,增强数字合作风险意识、风险评估和管理,加强国家安全、个人数据、商业机密等方面保护。“数”以“治”为要,亟待以“数字丝绸之路”作为突破口构建数字经济发展的规则框架,在国际数字治理规则制定中多方探索,主动贡献“中国智慧”。

作者:刘华系新华社研究院外联室主任;南隽系新华社研究院全媒室副主任;何慧媛系新华社研究院全媒室编辑

来源:《中国网信》2022年第7期

来源:中国网信杂志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正式提出,古老的丝绸之路焕发生机。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作为国内首个以丝绸之路为主题的国际艺术节,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自2014年开始举办并永久落户陕西,成为彰显丝路精神、展示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和陕西省践行“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抓手。

2022年9月17日至23日,由文化和旅游部、陕西省人民政府主办,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承办的第八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在陕西西安举办。本届艺术节以“共谱和平之曲 高唱丝路欢歌”为主题,按照“丝路艺术的盛会、民心相连的桥梁、人民群众的节日”办节宗旨,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举办,通过搭建艺术交流的平台、民心相通的桥梁,为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凝聚力量,吸引了美国、日本、阿根廷等29个国家参与,共举办文化艺术活动58场(次),惠及观众399万余人次。

云矩阵搭建民心相通的桥梁

艺术无国界,沟通有桥梁。为将更多艺术精品奉献给观众,本届艺术节充分发挥数字美学与影像艺术持久保存和跨时空传播文化艺术的重要作用,搭建集资料归集、宣传推广、艺术品鉴、文化展示于一体的云平台,以多语种的方式进行展播展览展示和宣传推广,让海内外观众通过云端数字矩阵领略中外艺术碰撞交融的魅力。无论天南地北,所有进入“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云平台”的观众,都可在任何时段欣赏到独具特色的精品剧目和精美展览。

在艺术节上,韩国釜山市立国乐管弦乐演出,舞剧《俄风舞影》,马努·迪班戈的爵士音乐会,意大利钢琴大师、指挥家瓦妮莎·贝纳利·穆塞勒独奏音乐会,舞剧《“火鸟”“春之祭”——斯特拉文斯基之夜》等30台外国精品演出通过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云平台进行展播,让广大群众足不出户就能畅享艺术精粹。

艺术佳作共谱丝路华章

9月20日、21日,话剧《主角》在陕西大剧院上演,亮相第八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这是该剧在刚刚荣获第十七届“文华大奖”后,为此次艺术节奉上的汇报演出。

本届艺术节除开闭幕式外,由文艺演出、美术展览、线上展播三大板块构成,其中7台国内剧目集中亮相本届艺术节,除《主角》外,还包括“丝绸之路”为主题的原创穿越音乐剧《丝路之声》、讲述“共和国勋章”获得者黄旭华为国奉献故事的话剧《深海》、讲述厚重青铜文化的舞剧《青铜》、全景式描绘中华民族奋斗历程的民族交响乐《国之当康》,以及彰显“大写意”戏曲美学的越剧《陆游与唐婉》与《五女拜寿》。

9月19日、20日晚,南京民族乐团原创民族交响乐《国之当康》亮相第八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音乐家们呈现了一场奇幻与现实相交汇的音乐会,让听众

沉浸其中,感受音乐的力量。

美术展览板块中,“第38届中国陕西·日本京都书画联展暨第7届中国·日本学生书画联展”通过386幅中日名家与学生的作品,展现陕西与京都结为友好省份的深厚友谊,促进中日文化艺术交流。

国际儿童戏剧周组织《孔融让梨》《凿壁借光》等优秀儿童剧巡演。2022西安国际数字互动娱乐文化周开展“新光奖”中国西安第十届国际原创动漫大赛系列主题活动及沉浸式体验展、漫迷自由行、西安曲漫杯COSPLAY大赛等活动,展示动漫等流行时尚元素的发展成果。

融合创新助推艺术节绽放光芒

国家级文化日“泰国文化日”首次成为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的重要板块,以“灯浮水岸 情系泰陕”为主题的“泰国文化日”,展示了泰国传统节日水灯节传统民俗以及特色商品、旅游图片等,丰富了艺术节的内容,为国际文旅合作与交流提供了有益参考。中国与拉丁美洲及加勒比地区文化交流的重要品牌“拉美艺术季”首次落地陕西,遴选26位拉美艺术家来华采风创作的55件艺术精品的“美美与共:中拉艺术交流回顾展”和《阿根廷:探戈如诗》等7部定制专题短片,多角度展示拉美艺术魅力和人文风情,将对进一步拉近陕西省与拉美地区的文化领域合作、推动陕西国际文化旅游中心建设产生积极影响。

绚丽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国际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陕西多个非遗项目可观、可赏、可鉴、可互动体验,成为艺术节上一道亮丽的文化风景线。互动有趣的木板年画印制、针工细腻的澄城刺绣虎头帽、炫彩可爱的凤翔泥塑吉祥虎等,活跃在各个剧场大厅里,吸引了不少观众与传承人交流互动。

本届艺术节还举办了以“丝路非遗·世界共享”为主题的2022丝绸之路非遗大师对话活动,通过非遗传承经验互鉴、相关国际组织互动,促进非遗传承活化并与大众产生共鸣,致力于推动丝路非遗高质量发展。

作为陕西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新起点的重要品牌和展示中华文化、中国精神的重要平台,创立8年来,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不断深化文化和旅游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陕西全省文旅系统将以本届艺术节的成功举办为新起点,在文化和旅游部的指导下,按照陕西省委省政府的工作要求,以实际行动连接各国人民,增进艺术交流和民心相通,热忱描绘新时代新征程的恢宏气象,为共建“一带一路”凝聚和贡献文化艺术之力。

数据来源:陕西省文化和旅游厅《 人民日报 》( 2022年09月28日 12 版)

https://www.suoduoma.com

上一篇:农药股票有哪些(农药股票有哪些龙头股)

下一篇:股票行情(600287股票)

相关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