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学习网

如何学炒股,入门炒股,股票入门,股票怎么玩,学习炒股网,股票技术,股票知识学习 - - 股票知识网!

杨百万炒股经验(杨百万20年炒股心经)

2023-10-17 18:47分类:技术指标 阅读: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杨百万炒股经验,以及杨百万20年炒股心经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文章详情介绍:

“中国第一股民”杨百万去世,他的炒股秘诀是:看报看报还是看报

有“中国第一股民”之称的资深股民杨怀定于2021年6月13日凌晨去世,享年71岁。与“第一股民”的称号相比,人们更喜欢叫他“杨百万”,草根、朴实、不造作。

1988年,38岁的杨怀定辞去上海铁合金厂当仓库保管员的公职,怀揣着两万元积蓄作为本钱,利用"时间差"和"地域差"做起了国债买卖,赚了一百多万,后又投身股市,成为股票市场的风云人物。

说起“杨百万”的炒股秘诀,他曾斩钉截铁的表示:“看报纸!”

扔掉国营企业“铁饭碗” 国库券发家

1988年4月,在上海铁合金厂担任仓库管理员的杨怀定一气之下辞职。此事缘起当年春节前后,工厂仓库丢失了一吨多铜材。因妻子承包的电线厂所用原料正是铜材,于是杨怀定成了重点怀疑对象。

无故蒙冤,心有不甘,杨怀定在仓库仓库蹲守了一个月,终于抓到嫌疑人。自证清白之后,杨怀定负气辞职。至于辞职的“底气”,该人士称,这主要来自于一笔亲戚的金钱馈赠。按当时的银行利息,这笔资金每月产生的收益已超过了当时杨怀定36元的月工资。

杨怀定选择倒卖国库券,也有些传奇。

这源于一次去杭州存钱,在火车上与几位陌生人的一番攀谈。但无论哪个版本,在倒卖国库券作为“第一桶金”这点上,坊间没有任何争议。1988年春,国库券转让从我国7座城市开始试点,逐步增加到在61座城市放开,并出现异地差价。

那时国务院有文件,规定国库券不得低于面值买卖,但各地执行情况不一。上海执行得最好,交易从没有低过面值。也正是这一点保证了杨百万国库券异地买卖的价差。当时,有些地区的国库券交易价格与上海相比差价最多超过10元,利润极其丰厚。杨怀定不分昼夜地乘火车在全国跑,他总结出经验,越是经济落后的地方,国库券越便宜。

在复利效应下,短短几个月,杨怀定就拥有了百万家产。这在当时是个非常惊人的数字,那时上海银行国库券日成交额约70万元,而杨怀定一人就占去了1/7。

“我实际上赚的就是这个政策的钱。”一直以来,杨怀定从不否认发家致富沾了政策的光。因担心背上“投机倒把”的帽子,杨怀定主动要求到税务局纳税。后来报纸也报道了,并说公民的纳税意识在提高。

投入股票市场 活跃在一线的“常青树”

在国库券捞到“第一桶金”的杨怀定在股市上亦有传奇。

“1990年底,上海证券交易所开业的第一天,我一个人独揽了交易量的一半,这在当时引起了巨大轰动。”当时,杨怀定坚定地认为,国家设立证券交易所,一定会有大发展,他没有理由不积极参与。杨怀定入手的第一只股票是“老八股”之一的“真空电子”。那时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交易的股票只有8只,所以称为“老八股”。

从炒国库券到炒股票,每次进出市场的资金均达上百万元,故“杨百万”这个形象称号也在市场中传播开来。在那个万元户还很稀缺的年代,杨百万算得上是真正的“牛散”。

杨怀定的投资之旅并非一帆风顺。1993年,他也曾有一天亏8万元的经历。然而,他的“股神”大名也是在此时扩大起来的。当时,整个A股市场气氛非常热烈,沪指从400点一路上涨至1500点。而在这种气氛中,很多人看多认为沪指会涨到1800点,但杨百万选择在1500点抛售,从而一战“封神”。

在早期炒股大户中,杨怀定也是“常青树”般的人物。上海的第一代股民中,曾经有8位“大哥级”人物受到股民追捧,被称为“八大金刚”。然而,经过几轮牛熊洗礼,就仅有杨怀定仍活跃在一线。

值得一提的是,与其他早期大户很多败于股灾不同。杨怀定变成杨百万后,他买了5套房子。此外,学历不高的他还先后出版了《要做股市赢家》等5本专著,并和儿子一起开发出了“杨百万决策操作系统”软件。

自述成功秘诀 看报看报还是看报

杨百万曾经这样说:在证券市场,一个人成功与否,不完全取决于个人的能力。所谓时势造英雄,一定要市场发展了,投资者个人才能发展。

回头看,杨百万一开始的投资,就是很朴素的利率因素,抓住了国债的投资机会,只是当时大多数人都没有这种意识。而他的先知先觉,是从“看报看报再看报”中得来的。

杨百万在《平民投资家———听杨百万讲投资的故事》自述到:1989年我在《中国金融》的一篇文章里看到,由于保值利率的提高,信用社及银行把几十年的盈利都贴进去了,面临亏损的边缘。我从中捕捉到利率即将下调的信号。那时我看报纸很认真的,订了70多份报刊。

20年前,杨百万订了70多份报刊,通过学习,他往往能够做出比较准确的预测。当时他说估计计利率要调低,可以买点股票放好。结果不多久就宣布利息调低。很多人认为他有内幕消息。杨百万说:“我有啥背景。我分析出来的。我订了70多份报刊,很认真地阅读。”

现在的股市与20年、30年前相比,已经有很大不同,随着中国股市规模快速扩张、机构投资者队伍不断壮大,以“杨百万”为代表的一批个人大户开始逐渐退出中心舞台。但学习,依然是现在每个投资者必须做的功课。

杨百万最著名的一句话就是:如果我死了,请把我的骨灰撒到各个证券交易所门口。

有人评价道:杨百万后半生都献给了中国股市,因为他的百万名号,多少人在那个年代追随着他的百万之梦进入A股,才有了今天上亿的散户为A股做出的卓越贡献。

来源:新华社、中国证券报、新浪财经、新民晚报

如何抓住_天机__中国第一位靠股市翻身的奇才,用毕生经历给你答案

中国第一散户、民间股神——杨百万,昨日去世,享年71岁。

中国证券史上这段关于“杨百万”的传奇就此画上了句号。

凡是在市场有些资历的股民应该都听说过“杨百万”的名字。

而“百万”这个数字,在那个机构投资者还不占主流的“草莽时代”,在那个“万元户”都比较稀缺年代,100万对普通人来说,简直是天文数字。

杨百万,原名杨怀定,上海人,出生于1950年,祖籍江苏镇江,原是上海铁合金厂一名普通职工。1988年,杨怀定放弃收入稳定的“铁饭碗”,辞职下海,自己打拼。

而这个“杨百万”的称呼虽是股民给的,但他的第一个“百万”不是来自股市,而是“炒卖国债”:

在当年4月,国库券转让从7座城市开始试点,逐步增加到在61座城市放开,还出现了异地差价。

杨怀定凭借“买卖国库券”赢得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而后又在A股诞生之时的那轮大牛市,杨怀定再次成为第一批散户“玩家”,他很快赚到了第二个、第三个100万,一时间风头无两。

可以说,杨怀定的投资故事颇为传奇和励志。

那么,杨百万的发家事迹对我们个人有什么启发呢?

一、抓住时代红利。

我们知道,杨百万所赚的这第一桶金和我国资本市场在上世纪80年代的蹒跚起步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他也是当时为数不多的第一个“吃螃蟹者”。

所以,机会不是没有,关键是我们要去发现,要去捕捉。

就比如,1981年开始发行的国库券,很多投资者对这一新生事物的接受度较低。这样认知上的盲点,虽然普通大众难以辨别其中蕴含的价值,却给杨百万这样拥有敏锐嗅觉的投资者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会。

二、胆大心细

杨百万敢于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已经很励志了。而在1988年就开始倒腾证券买卖,这个风险真不是一般人敢去想象的,更别说承担了。

三、执行力

有报道说,在炒国库券时,他来回穿梭于山西、福建、河南等地,采用蚂蚁搬家的方式把国库券源源不断地搬到上海,光是合肥,就去了接近八十次。

四、学习力

杨怀定有一个习惯,特别喜欢看报纸,他每年都要订阅100多种报纸,靠报纸上的信息开始分析当时的金融形势。

而分析和实时观察,对证券市场来说,算是最基本的操作。这一点需要长期坚持且相对枯燥,难以坚持。

最后,投资其实是一件很私人的事情。就像杨百万本人,他对于投资一直是乐在其中。

在2009年出版的个人著作《杨百万20年炒股心经》中,也发自肺腑地表达了感恩股市的心声,他希望广大散户要在股市磨练自己,摆正心态,与自己一同享受投资的快乐。

总得来说,杨百万,凭借着其对政策、市场的敏锐嗅觉和把握机会的能力当之无愧地成为那个时代资本市场的标志性人物。

但对于我们个人来说,要完全复制的可能性很低,且不说时代不同,“坚持”一件事情本身就会劝退大部分投资者。

所以,我的建议还是普通人借道基金来参与股市投资,我们可以组建一只足球队,配置好前锋、中场和后卫,加强后防线,以此来应对复杂多变的金融市场。

https://www.suoduoma.com

上一篇:炒股指标网(炒股指标公式源码)

下一篇:新人如何炒股票(如何炒股票杰西利弗莫尔)

相关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