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学习网

如何学炒股,入门炒股,股票入门,股票怎么玩,学习炒股网,股票技术,股票知识学习 - - 股票知识网!

股票操作技巧听书(股票操作技巧边风炜)

2023-05-13 19:40分类:股票术语 阅读:

作者|李运华

编辑|小智

有的人想成为大牛,却不曾为此努力。有的人辛苦耕耘,却收获寥寥。很多时候,你跟成功的差距并不是能力,也不是运气,或许只是正确的方法?这是一篇不鸡汤的成功学指南,如果你相信且愿意坚持尝试,未必帮不到你!

1 一碗有勺子的鸡汤

我工作已经将近12年了(其实12年才混到这个地步,天资实在是一般),在华为做了5年,在UC做了6年,现在主要负责阿里游戏的中间件和组件的架构设计和实现,包括用户消息推送、系统异步通知系统等等。

同时我还带了三四十人的研发团队,除了工作以外,我也喜欢写博客,是CSDN、云栖的社区之星和博客专家,InfoQ的签约作者。

总体上来说,我现在虽然还算不上业界顶级的大牛,但在公司也算一头小牛了,今天我的分享将综合自己的成长经历给大家谈一谈怎么样成为一个大牛。我现在还在业界的大牛路上狂奔,但我觉得这些经验和技巧应该是每个同学都可以用到自己的日常工作和生活当中的。

2 一鸣惊人背后是1万小时的不断练习

如何成为大牛?这个问题之前有很多人问我:你是怎么成为技术上的一个大牛的?

最开始的时候我也经常跟他们讲你要去看看某某某开发方案,深入学习UNIX的开发等等这些“术”的东西,后来我在思考,是否有成为一种大牛的“道”上面的东西,也就是说不管你做产品、做运营、做运维、程序员还是测试,通过这个方式都能够成为一个大牛呢?

通过寻找和思考,后来真的让我找到了应用到所有行业、所有职业我称之为成为大牛的一个道,这是1万小时理论。

我先简单介绍一下1万小时理论,我最初看到1万小时理论是从《异类》这本书知道的,这是很出名的书,它非常有意思,我建议所有同学都去看一下,它分析了很多成功人士背后一些我们通常情况下不了解或没看到的一些现象,得出一些比较令人震撼的结论,其中有一个理论就是1万小时理论。

它里面有举了一些例子,比如说莫扎特,大家都知道他是音乐神童,6岁就开始作曲了,你看完这本书就知道他真正出人头地是20多岁的时候,也就是说他虽然6岁开始作曲,但他当时作的曲也是比较不好的。

所以《异类》这本书里面提到了1万小时的理论,它对我是很有帮助的,成为世界上顶级的专家唯一的方法就是1万小时持续不断地进行练习,大家要特别注意“唯一”,也就是说绝大部分专业是没有什么天才的,所谓的天才只是他一鸣惊人之后我们才这样觉得,在他成为天才之前至少要经过1万小时持续不断的练习。

我第一次看到1万小时的理论,觉得没什么神奇的,我算了算,我工作五年就会成为业界顶级的专家了,但想想这是不可能的,为什么呢?我反思了一下我自己的工作状态,对于大部分人来说每天的工作很多时候是重复劳动,虽然我们一天工作8小时,但是只是重复以往的经验,并没有刻意去训练提升自己。

有一个笑话是有一个10年工作经验的人去面试,面试完了之后面试官跟他说其实你只有1年工作经验,你把它重复了9年。

对于1万小时理论来说如果你深入思考其实它并没有那么简单,这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你每天要花3小时时间用于提升自己的技能,这样一直做,要持续大约10年时间。大家想想每天持续十年去做一件事情去提升自己,有几个能做到,所以我们看到虽然有些人工作了10年,但是也不一定能成为业界的专家。

为什么我要强调每天3小时?持续10年提升自己,你不能把你重复的工作算进去,你要在专业广度和深度上面不断扩展,才能业界一个顶尖的大牛或者专家。

举一个例子,一个小孩子每天唱《两只老虎》,唱10年,你觉得他会成为周杰伦吗?肯定不会。当然1万小时理论不适合一些领域,尤其是不适合炒股,特别是中国的股市,如果你花1万小时去炒股,可能会倾家荡产。

3 如何找到10000小时?

碎片化时间管理

1万小时理论听起来好像很简单,每天持续3小时,也不难,但实际上真正做起来是很难的,就像我们互联网的人加班加成狗,感觉身体天天被掏空,时间从哪来,这是一个现实问题,不要说每天抽3个小时提升自己,每天抽1个小时陪女朋友或者找女朋友的时间都不够。具体怎么做?

首先是找到3个30分钟:

  • 第一个30分钟就是早上的30分钟,假设你习惯8点起床,明天你把闹钟改成7点半,这就多了半个小时。

  • 第二个30分钟是睡觉前的30分钟,假设你习惯玩游戏到12点,明天晚上你玩游戏就玩到11点半。

  • 第三个30分钟就是上班到你座位上的30分钟,有的同学担心说我这30分钟会不会影响我这一天的工作效率,可能加班完不成,还让我挤出30分钟来,这不用担心,从我的经历来看挤30分钟不会影响你整体的工作效率,持续一两年,你会发现自己的收益非常大。

第二点是利用或节省路途时间

我们每天上下班都是一两个小时,比如像我这种,怎么去利用时间呢?

首先是可以利用上下班路上的时间去看书、听书,也是可以做的。如果你觉得上班路上是不能看书的,或者是不可能学习的,比如你坐广州的3号线,这是举世闻名的挤得要命的,不要说看书了,把手伸出去都不知道去哪了,那就建议大家搬到离公司近一点位置,虽然每个月多几百块钱的房租,但是你要相信这个投资节省下来的时间用于提升自己,它最终的收益是10倍回报都不止的。

第三点是周末4小时

周末还是不用怎么加班的,周末用于放松、睡觉、看电影、娱乐,你也可以在周末里面规定自己挤出4个小时,也就是每天2个小时,这样算下来,一天大概就两个多小时,再加上你在工作中的积累,每天3小时也不是很难。

接下来讲一下我是怎么做的,我现在有2个小孩,而且我住的比较远,应该在座的比我忙的也不会很多,看一下我是怎么做的,我是坐广州的四号线,坐四号线每天来回可以看一个小时的书,每天早晚30分钟,周末4小时,有的同学可能会有疑问,周末肯定要带小孩玩,自己也要休息,哪里有4个小时,其实只要你去找,时间都会有的,我找的方法就是当我小孩睡觉的时候,因为小孩子睡觉一般要睡三四个小时,大人一般睡一个小时、半个小时就差不多了,所以通过这种方式,大家可以看到2015年我一共看了84本书,有专业的,也有非专业的,人文社科、历史这些都有。

不过特别提醒一下对于男程序员来说有一个时间千万不能少,就是陪女朋友的时间,因为对程序员来说找女朋友不容易,别看了这篇文章回去之后女朋友也不要了,就天天回去提升,这也不是我们想要的生活。

4 10000小时理论如何轻松落地?

虽然理论上很简单,但真正要落地实行也并不那么容易,实行10000小时理论的关键在于坚持,我认为坚持的关键在于自己对于所从事的事业是否有“激情和兴趣”。这点当然是核心,但如果只靠激情支撑,持续10年也确实有挑战,正如一个朋友在分享会后问我的“要持续10年才能成为大牛啊,时间好长啊”!

如果说做一件事要10年后才能修成正果,估计很多朋友就会放弃了,毕竟像唐僧那么坚定的信仰者总是少数,大部分凡夫俗子都还是需要持续不断的激励才能有动力去做一件事,因为我们的大脑在进化的过程中已经形成了需要持续不断的奖励才能保持兴奋的机制,也就是说相对于在第10年给一个大奖励,还不如每年给一个小奖励。

那如何才能在10年漫长的路上让我们持续的坚持下去呢?答案其实就是首富的话:“先定一个能达到的小目标”!我们来看如何将“10年成为大牛”这个目标分解为一个个能达到的小目标。我将这个方法归纳为“三段分解法”,即:将一个宏大或者长远的目标经过3次分解,得到一个个短期内能达到的小目标。具体的分解方法如下。

一段分解:分解“等级”

10年成为大牛的目标虽然比较长远比较宏大,但并不意味着在没有成为大牛前,我们一直都是菜鸟。从菜鸟到大牛的过程中,中间其实有几个关键的里程碑,这些里程碑就是我们的一段目标。

以技术人员为例,技术人员典型的发展路径基本上都是下面的这个模式:

1) 0 ~ 1年:菜鸟,需要别人手把手来教

2)1 ~ 3年:初级,需要别人带你做

3)3 ~ 5年:高级,能独当一面,可以带初级技术人员了

4)5 ~ 8年:资深,能独挡多面

5)8 ~ 10年:大牛,统筹规划,高屋建瓴

通过上面的分解我们可以看到,虽然说10年才能成为大牛,但是3年就可以达到初级水平,5年就可以达到高级水平,8年就可以达到资深水平,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一直在成长和提升,而不是说没有成为大牛就是菜鸟;并且对于很多朋友来说,如果目标不是像首富那样要赚就赚1亿,能达到高级或者资深水平,其实已经可以过得比较滋润了。

通过这种分解方法,再核对一下自己目前所处的位置,然后先瞄准下一个目标,全力以赴其实也就2 ~ 3年时间,这样来看一段目标其实是比较容易达成的。这种目标分解的方法除了适合技术人员外,其它很多领域也都适应,比如说产品人员、运营人员、甚至公务员!

二段分解:分解“技能”

经过一段分解后,明确自己目前所处的位置和下一个目标,接下来就要看这个一段目标如何实现了。虽然说每个一段目标持续时间在 2~3年,但3年时间说长不长,说短也不短,如果没有好好利用,可能到了2年多的时候回头一看,好像什么都没达成,还是原地踏步。因此,为了更好的利用这3年时间,我们需要进一步分解,这就是“二段分解”。

一段分解的维度是等级,二段分解的维度则不一样,不能再分等级了,否则等级太细就没法区别了。二段分解的维度变成了“技能”,即:为了达到一段目标,我需要具备什么样的技能。

还是以技术人员为例,假设经过自我评估,认为自己目前处于初级阶段,而且初级阶段的事情已经做得比较顺手和熟练了,那么下一个一段目标自然就是达到“高级”水平。“高级”与“初级”相比,有哪些不同的技能要求呢?

这就需要我们根据各自不同的行业和方向详细列出来了,如果自己想不出来,网上有很多资料都可以搜索到,最方便的就是到一个招聘网站,多看看几个招聘需求的描述,然后归纳总结一下。

我们随便到网上搜索一个,例如拉勾网上滴滴的“高级Java开发工程师”招聘:

多看几个类似的职位招聘,基本上我们就能明白“高级Java开发工程师”的一些基本要求。当然实际上的技能要求比招聘需求的描述还要更加细致,我个人的习惯是将这些要求整理为一个思维导图,详细列出每个技术点。例如:

注意:以上这个图只是示例,并不是说所有Java高级工程师都一定是这个要求,例如互联网行业和电信行业的要求不一样)

有了这样一个思维导图后,我们就可以开始真正进行二段分解了,分解的方法很简单:哪里不懂补哪里!例如:我感觉目前我的数据库水平一般,仅仅会写CRUD语句,其它的东西都不懂,那我就开始专攻数据库这一部分,经过一段时间的专攻来提升自己的水平。

二段目标持续时间一般建议是6个月,既不能太短也不能太长。太短容易让人陷入为了目标而做的误区,没有真正得到有效提升;时间太长的话,3年时间又不够完成其它目标了,例如要是我定一个目标说2年提升数据库,那操作系统怎么办?网络怎么办?……等等。以6个月为一个周期,基本上刚刚好。

经过分解,最终的二段目标可以分解为如下的几个更小的目标:

1)2016.06 ~ 2017.01:提升数据库水平

2)2017.01 ~ 2017.06:提升Linux水平

3)2017.06 ~ 2017.12:提升网络和网络编程水平

当然,二段分解目标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很多时候需要根据我们工作的内容进行调整。例如老大正好安排我来负责优化系统性能,降低机器负载,那么我完全可以将“提升Linux水平”安排到“提升数据库水平”之前。

三段分解:分解“行动”

二段分解得到技能的小目标后,接下来的关键就是要实现这个目标,这就是三段分解的主要目的,即:将技能目标分解为具体要做的事情,然后按照计划执行。

比如说我的二段目标是“提升Linux水平”,那怎么样才能提升呢?可以上网搜索(知乎是个好地方),也可以去问有经验的朋友。明确要做的事情后,三段分解需要将二段分解的6个月目标更加细化,分为1个月或者两个月一个目标。

以我当时加入UC的情况为例,我在华为的时候是在Windows平台上用VC6进行开发,而到了UC的时候是在Linux平台上用C++开发,我当时定了“提升Linux水平”的目标,然后通过上网查,找别人问等方法,最终将这个目标分解为几个步骤:

1)1个月:通读《UNIX环境高级编程》

2)1个月:通读《Linux系统编程》

3)2个月:通读《UNIX网络编程 卷1》

4)1个月:Linux常用命令实战:tcpdump、ps、top等

通过这种方法,将6个月的目标又进一步分解为1个月的目标,实施起来就简单多了,每1 ~ 2个月专注一个具体目标,每次完成后都很有成就感,既感觉自己的水平有了提升,又佩服自己能够坚持按计划按目标完成任务,双重奖赏让自己更有动力进行下一个目标。

我大约花了2年的时间将Linux、网络、MySQL三个重点技能从一无所知提升到高级的水平,很多同事都问我之前在华为是不是就是做这方面的,因为他们觉得短时间能达到这个水平是不太可能的。

综合前面的分析,我们将三段分解提炼一下:一段分解“等级”,二段分解“技能”,三段分解“行动”。通过前面我们的案例就可以看出,原本一个宏大的“10年成为技术大牛”的目标,经过三段分解,最终得到的是1 ~ 2个月可执行的具体行动,通过这种一步一个脚印的行动,最终就可以达成“10年成为技术大牛”的目标。

5 天天写业务代码,如何成为技术大牛?

几个典型的误区

拜大牛为师

知乎上有人认为想成为技术大牛最简单直接、快速有效的方式是“拜团队技术大牛为师”,让他们平时给你开小灶,给你分配一些有难度的任务。我个人是反对这种方法的,主要的原因有几个:

  1. 大牛很忙,不太可能单独给你开小灶,更不可能每天都给你开1个小时的小灶;而且一个团队里面,如果大牛平时经常给你开小灶,难免会引起其他团队成员的疑惑,我个人认为如果团队里的大牛如果真正有心的话,多给团队培训是最好的。然而做过培训的都知道,准备一场培训是很耗费时间的,课件和材料至少2个小时(还不能是碎片时间),讲解1个小时,大牛们一个月做一次培训已经是很高频了。

  2. 因为第一个原因,所以一般要找大牛,都是带着问题去请教或者探讨。因为回答或者探讨问题无需太多的时间,更多的是靠经验和积累,这种情况下大牛们都是很乐意的,毕竟影响力是大牛的一个重要指标嘛。然而也要特别注意:如果经常问那些书本或者google能够很容易查到的知识,大牛们也会很不耐烦的,毕竟时间宝贵。经常有网友问我诸如“jvm的-Xmn参数如何配置”这类问题,我都是直接回答“请直接去google”,因为这样的问题实在是太多了,如果自己不去系统学习,每个都要问是非常浪费自己和别人的时间的。

  3. 大牛不多,不太可能每个团队都有技术大牛,只能说团队里面会有比你水平高的人,即使他每天给你开小灶,最终你也只能提升到他的水平;而如果是跨团队的技术大牛,由于工作安排和分配的原因,直接请教和辅导的机会是比较少的,单凭参加几次大牛的培训,是不太可能就成为技术大牛的。

综合上述的几个原因,我认为对于大部分人来说,要想成为技术大牛,首先还是要明白“主要靠自己”这个道理,不要期望有个像武功师傅一样的大牛手把手一步一步的教你。适当的时候可以通过请教大牛或者和大牛探讨来提升自己,但大部分时间还是自己系统性、有针对性的提升。

业务代码一样很牛逼

知乎上有的回答认为写业务代码一样可以很牛逼,理由是业务代码一样可以有各种技巧,例如可以使用封装和抽象使得业务代码更具可扩展性,可以通过和产品多交流以便更好的理解和实现业务,日志记录好了问题定位效率可以提升10倍……等等。

业务代码一样有技术含量,这点是肯定的,业务代码中的技术是每个程序员的基础,但只是掌握了这些技巧,并不能成为技术大牛,就像游戏中升级打怪一样,开始打小怪,经验值很高,越到后面经验值越少,打小怪已经不能提升经验值了,这个时候就需要打一些更高级的怪,刷一些有挑战的副本了,没看到哪个游戏只要一直打小怪就能升到顶级的。

成为技术大牛的路也是类似的,你要不断的提升自己的水平,然后面临更大的挑战,通过应对这些挑战从而使自己水平更上一级,然后如此往复,最终达到技术大牛甚至业界大牛的境界,写业务代码只是这个打怪升级路上的一个挑战而已,而且我认为是比较初级的一个挑战。

所以我认为:业务代码都写不好的程序员肯定无法成为技术大牛,但只把业务代码写好的程序员也还不能成为技术大牛

上班太忙没时间自己学习

很多人认为自己没有成为技术大牛并不是自己不聪明,也不是自己不努力,而是中国的这个环境下,技术人员加班都太多了,导致自己没有额外的时间进行学习。

这个理由有一定的客观性,毕竟和欧美相比,我们的加班确实要多一些,但这个因素只是一个需要克服的问题,并不是不可逾越的鸿沟,毕竟我们身边还是有那么多的大牛也是在中国这个环境成长起来的。

我认为有几个误区导致了这种看法的形成:

1)上班做的都是重复工作,要想提升必须自己额外去学习

形成这个误区的主要原因还是在于认为“写业务代码是没有技术含量的”,而我现在上班就是写业务代码,所以我在工作中不能提升。

2)学习需要大段的连续时间

很多人以为要学习就要像学校上课一样,给你一整天时间来上课才算学习,而我们平时加班又比较多,周末累的只想睡懒觉,或者只想去看看电影打打游戏来放松,所以就没有时间学习了。

正确的做法正好相反:

首先我们应该在工作中学习和提升,因为学以致用或者有实例参考,学习的效果是最好的;其次工作后学习不需要大段时间,而是要挤出时间,利用时间碎片来学习。(参照前文10000小时理论)

正确的做法

Do more

做的更多,做的比你主管安排给你的任务更多。

我在HW的时候,负责一个版本的开发,这个版本的工作量大约是2000行左右,但是我除了做完这个功能,还将关联的功能全部掌握清楚了,代码(大约10000行)也全部看了一遍,做完这个版本后,我对这个版本相关的整套业务全部很熟悉了。经过一两次会议后,大家发现我对这块掌握最熟了,接下来就有趣了:产品讨论需求找我、测试有问题也找我、老大对外支撑也找我;后来,不是我负责的功能他们也找我,即使我当时不知道,我也会看代码或者找文档帮他们回答……最后我就成了我这个系统的“专家”了。虽然这个时候我还是做业务的,还是写业务代码,但是我已经对整个业务都很熟悉了。

以上只是一个简单的例子,其实就是想说:要想有机会,首先你得从人群中冒出来,要想冒出来,你就必须做到与众不同,要做到与众不同,你就要做得更多!

怎么做得更多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熟悉更多业务,不管是不是你负责的;熟悉更多代码,不管是不是你写的

这样做有很多好处,举几个简单的例子:

  • 需求分析的时候更加准确,能够在需求阶段就识别风险、影响、难点

  • 问题处理的时候更加快速,因为相关的业务和代码都熟悉,能够快速的判断问题可能的原因并进行排查处理

  • 方案设计的时候考虑更加周全,由于有对全局业务的理解,能够设计出更好的方案

2)熟悉端到端

比如说你负责web后台开发,但实际上用户发起一个http请求,要经过很多中间步骤才到你的服务器(例如浏览器缓存、DNS、nginx等),服务器一般又会经过很多处理才到你写的那部分代码(路由、权限等)这整个流程中的很多系统或者步骤,绝大部分人是不可能去参与写代码的,但掌握了这些知识对你的综合水平有很大作用,例如方案设计、线上故障处理这些更加有含金量的技术工作都需要综合技术水平。

“系统性”、“全局性”、“综合性”这些字眼看起来比较虚,但其实都是技术大牛的必备的素质,要达到这样的境界,必须去熟悉更多系统、业务、代码。

3)自学

一般在比较成熟的团队,由于框架或者组件已经进行了大量的封装,写业务代码所用到的技术确实也比较少,但我们要明白“唯一不变的只有变化”,框架有可能要改进,组件可能要替换,现有技术可能已经无法满足业务需求,或者你换了一家公司,新公司既没有组件也没有框架,要你从头开始来做。这些都是机会,也是挑战,而机会和挑战只会分配给有准备的人,所以这种情况下我们更加需要自学更多东西,因为真正等到要用的时候再来学已经没有时间了。

以java为例,大部分业务代码就是if-else加个数据库操作,但我们完全可以自己学些更多java的知识,例如垃圾回收,调优,网络编程等,这些可能暂时没用,但真要用的时候,不是google一下就可以了,这个时候谁已经掌握了相关知识和技能,机会就是谁的。

以垃圾回收为例,我自己平时就抽时间学习了这些知识,学了1年都没用上,但后来用上了几次,每次都解决了卡死的大问题,而有的同学,写了几年的java代码,对于stop-the-world是什么概念都不知道,更不用说去优化了。

特别是很多开源软件,更加需要自己平时去自学,例如Nginx、Redis、Mongodb、ElasticSearch等,在合适的时机引入这些技术,能够带来很大的价值。

Do better

要知道这个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东西,你负责的系统和业务,总有不合理和可以改进的地方,这些“不合理”和“可改进”的地方,都是更高级别的怪物,打完后能够增加更多的经验值。识别出这些地方,并且给出解决方案,然后向主管提出,一次不行两次,多提几次,只要有一次落地了,这就是你的机会。

例如:

重复代码太多,是否可以引入设计模式?

系统性能一般,可否进行优化?

目前是单机,如果做成双机是否更好?

版本开发质量不高,是否引入高效的单元测试和集成测试方案?

目前的系统太庞大,是否可以通过重构和解耦改为3个系统?

阿里中间件有一些系统感觉我们也可以用,是否可以引入 ?

只要你去想,其实总能发现可以改进的地方的;如果你觉得系统哪里都没有改进的地方,那就说明你的水平还不够,可以多学习相关技术,多看看业界其它公司怎么做,BAT都怎么做。

我2013年调配到九游,刚开始接手了一个简单的后台系统,每天就是配合前台做数据增删改查,看起来完全没意思,是吧?如果只做这些确实没意思,但我们接手后做了很多事情:

  • 解耦,将一个后台拆分为2个后台,提升可扩展性和稳定性;

  • 双机,将单机改为双机系统,提高可靠性;

  • 优化,将原来一个耗时5小时的接口优化为耗时5分钟

还有其它很多优化,后来我们这个组承担了更多的系统,后来这个小组5个人,负责了6个系统。

Do exercise

在做职业等级沟通的时候,发现有很多同学确实也在尝试Do more、Do better,但在执行的过程中,几乎每个人都遇到同一个问题:光看不用效果很差,怎么办?

例如:

  • 学习了jvm的垃圾回收,但是线上比较少出现FGC导致的卡顿问题,就算出现了,恢复业务也是第一位的,不太可能线上出现问题然后让每个同学都去练一下手,那怎么去实践这些jvm的知识和技能呢?

  • Netty我也看了,也了解了Reactor的原理,但是我不可能参与Netty开发,怎么去让自己真正掌握Reactor异步模式呢?

  • 看了《高性能MySQL》,但是线上的数据库都是DBA管理的,测试环境的数据库感觉又是随便配置的,我怎么去验证这些技术呢?

  • 框架封装了DAL层,数据库的访问我们都不需要操心,我们怎么去了解分库分表实现?

诸如此类问题还有很多,我这里分享一下个人的经验,其实就是3个词:learning、trying、teaching!

1)Learning

这个是第一阶段,看书、google、看视频、看别人的博客都可以,但要注意一点是“系统化”,特别是一些基础性的东西,例如JVM原理、Java编程、网络编程,HTTP协议。。。。。。等等,这些基础技术不能只通过google或者博客学习,我的做法一般是先完整的看完一本书全面的了解,然后再通过google、视频、博客去有针对性的查找一些有疑问的地方,或者一些技巧。

2)Trying

这个步骤就是解答前面提到的很多同学的疑惑的关键点,形象来说就是“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也就是自己去尝试搭建一些模拟环境,自己写一些测试程序。例如:

  • Jvm垃圾回收:可以自己写一个简单的测试程序,分配内存不释放,然后调整各种jvm启动参数,再运行的过程中使用jstack、jstat等命令查看jvm的堆内存分布和垃圾回收情况。这样的程序写起来很简单,简单一点的就几行,复杂一点的也就几十行。

  • Reactor原理:自己真正去尝试写一个Reactor模式的Demo,不要以为这个很难,最简单的Reactor模式代码量(包括注释)不超过200行(可以参考Doug Lee的PPT)。自己写完后,再去看看netty怎么做,一对比理解就更加深刻了。

  • MySQL:既然有线上的配置可以参考,那可以直接让DBA将线上配置发给我们(注意去掉敏感信息),直接学习;然后自己搭建一个MySQL环境,用线上的配置启动;要知道很多同学用了很多年MySQL,但是连个简单的MySQL环境都搭不起来。

  • 框架封装了DAL层:可以自己用JDBC尝试去写一个分库分表的简单实现,然后与框架的实现进行对比,看看差异在哪里。

  • 用浏览器的工具查看HTTP缓存实现,看看不同种类的网站,不同类型的资源,具体是如何控制缓存的;也可以自己用Python写一个简单的HTTP服务器,模拟返回各种HTTP Headers来观察浏览器的反应。

还有很多方法,这里就不一一列举,简单来说,就是要将学到的东西真正试试,才能理解更加深刻,印第安人有一句谚语:I hear and I forget. I see and I remember. I do and I understand,而且“试试”其实可以比较简单,很多时候我们都可以自己动手做。

当然,如果能够在实际工作中使用,效果会更好,毕竟实际的线上环境和业务复杂度不是我们写个模拟程序就能够模拟的,但这样的机会可遇不可求,大部分情况我们还真的只能靠自己模拟,然后等到真正业务要用的时候,能够信手拈来。

3)Teaching

一般来说,经过Learning和Trying,能掌握70%左右,但要真正掌握,我觉得一定要做到能够跟别人讲清楚。因为在讲的时候,我们既需要将一个知识点系统化,也需要考虑各种细节,这会促使我们进一步思考和学习。同时,讲出来后看或者听的人可以有不同的理解,或者有新的补充,这相当于继续完善了整个知识技能体系。

这样的例子很多,包括我自己写博客的时候经常遇到,本来我觉得自己已经掌握很全面了,但一写就发现很多点没考虑到;组内培训的时候也经常看到,有的同学写了PPT,但是讲的时候,大家一问,或者一讨论,就会发现很多点还没有讲清楚,或者有的点其实是理解错了。写PPT、讲PPT、讨论PPT,这个流程全部走一遍,基本上对一个知识点掌握就比较全面了。

6 后记

成为技术大牛梦想虽然很美好,但是要付出很多,不管是Do more还是Do better还是Do exercise,都需要花费时间和精力,这个过程中可能很苦逼,也可能很枯燥,这里我想特别强调一下:前面我讲的都是一些方法论的东西,但真正起决定作用的,其实还是我们对技术的热情和兴趣!

作者介绍

李运华,阿里游戏资深软件工程师,带领多个研发团队,承担架构设计、架构重构、技术团队管理、技术培训等职责;专注于开源技术、系统分析、架构设计,对互联网技术的特点和发展趋势有较深入的研究,对系统解耦、高性能、高可用架构有丰富的经验。

今日荐号
StuQ

InfoQ推出的IT教育平台——斯达克学院(StuQ ) 为技术人提供系统实战课程 学习微服务,机器学习,iOS开发最潮流技术 回复“课程”获得热门课程介绍和优惠码

微信ID:stuq2015

今日荐文

点击下方图片即可阅读

怎样写出漂亮整洁的代码?

2022.12.26 星期一 贵港 多云

今天是2022年12月26日,壬寅年腊月初四,星期一,是我写原创日精进,通过文字记录美好生活点点滴滴的第562天。

我老爸那种人不知道是怎么回事,今天早上才刚刚吃完冬至前两天做的粽子,今早他又去覃塘街买材料,又让我老妈帮他包粽子了,真的是闲着没事干!

今天星期一,新的一周已经开始,我这周的计划主要就是呆在家学习,晨跑是暂时跑不了了,因为某情放开了以后,到处是阳性,很多人阳了。

为了身体健康,我不想让自己阳,再加上我右腿有伤,都还没有完全康复。

前两天,我们中国大地上很多人都在欢欢喜喜地过什么所谓的平安夜和圣诞节,唯独我不过。

为什么?

因为我是中国人,我的血液里流淌着广西狼兵后裔的血液,怎么能过鬼佬的节日?

如果要过节,也要过我的中国的传统节日,比方说,还有个把月就要到来的春节,这才是我们中国人必须要过的节日!

还有一个节日,这个节日很近,就在今天。

对,没有错,就是今天!

你们很多人还不知道吧?

今天是毛爷爷诞辰,是他老人家的129周年纪念日。

1893年12月26日,有一位伟大人物生于湖南湘潭,在那段风雨摇坠的年代,他脚上穿草鞋,一身粗布衣,从韶山走出,把拯救中国的使命担在肩上,踏上了实现民族独立之路。

没有了他,就没有我们现在的新中国。

没有了他,就没有我们现在的这个太平盛世。

你说,他老人家的诞辰日我们该不该过?

肯定要过,百分之百要过!

好了,懂的人自然懂,就不说那么多了,接下来就简单地书写一下今天的自律哥家书。

我今天的事情不是很多,主要就是呆在家,通过喜马拉雅APP听一下新闻,然后就在汇成微信公众号学习周文强老师的《经营之道精品课》,还有就是,在666书友会上面听书。

今天的时间比较多,我总共听了6本书,这6本书分别是:《人类木马程序》、《自动自发》、《解决问题的三大思考工具》、《快速阅读》和《自律力》。

最近我发现很多人还是非常喜欢读书的,但是很多人不懂得方法技巧,读得比较慢一些。

所以,我今天就给大家分享一下《快速阅读》这本书,教大家如何掌握快速阅读的方法。

我学到了什么?

在教大家如何掌握快速阅读的方法之前,我想请问一下大家,你们在阅读的过程中,有没有遇到过以下这几个方面的问题:

1.你有没有在阅读的时候,发现自己的阅读速度很慢?

2.你有没有发现你在读的过程中,越读就越困,越读就越不想读?

3.又或者你有没有在阅读的过程中,逐字逐句的去理解,甚至是带着字典、笔记本,把里边一些比较理想比较经典的字句,摘录下来?

4.你有没有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地扭动脖子左右,随着文字然后不停地扭动脖子?

5.你有没有在阅读的过程中,是通过朗读或者是默读的形式来进行阅读的?

朗读就是读出声音来,默读就是没有发出声音,但是内在有一个内感官的听觉功能在发挥作用,就是在你的内心世界是有一个声音在读,这个是默读。

6.你有没有过,在阅读的过程中,力求把每一个字句都理解透?

如果你有以上各个方面的问题,那么接下来的分享对于你来讲具有非常大的帮助!

那么,接下来的分享,能给大家带来什么样方面的好处呢?

第一,可以帮助你快速提升你的阅读速度!

第二,可以帮助你提高眼睛跟大脑的灵敏度!

第三,可以让你在阅读的过程中建立起阅读自信,阅读兴趣,乃至于让你从此以后爱上阅读,走上阅读的人生之路。

好,接下来我们正式开始今天的分享!

首先,我们介绍一下这本书的作者——东尼·博赞,东尼·博赞是一位英国人。

他自从发明了思维导图之后,他出版了一系列的书籍,其中包括本书——《快速阅读》。

通过这本书,我们可以看到东尼·博赞一系列的书籍,在全球200多个国家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这一系列的丛书被翻译成35种语言,在全世界的范围之内,至今至少影响了2到3亿人,是世界500强企业里面,包括可口可乐、波音公司、通用、大众、汇丰银行以及各高校名校都采用的书籍和工具!

那么,我们在开始分享《快速阅读》这本书之前,我想请问大家严肃的思考一个问题:大家认为自己掌握了快速阅读的能力吗?

你渴望学会这一套快速阅读的能力吗?

如果你还不会,那么我想请问大家,你是什么原因不会?

为什么还不会?

是从小到大老师没教,还是本身我们的父母也不懂?

又或者是我们没有机会去接触到这样的一套能力?

没有人曾经这么跟我们讲过,有这么样的一套能力存在。

所以,至今影响到我们,没办法去获取这样的一套能力!

如果这样的一套能力你不会的话,这会给我们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呢?

教育学家通过科学的论证,证明人的一生必须要读完3000本书!

如果你的阅读量达不到3000本的话,那么会出现什么样的状况呢?

你又时常感觉到空虚,感觉到困惑,感觉到迷茫,感觉到江郎才尽、才思枯竭!

为了说明这个情况,我们简单举个例子。

比方说,我们的一生假设有100年,我们可以活一百岁。

那么,每一年有365天,每一天我们要吃三顿饭,早餐、中餐和晚餐。

那么,我们算一笔账:100年每一年365天,这里一共就是36500天,也就是说人的一生36500天,每一天里边我们要吃早餐、中餐和晚餐。

那36500天乘三,一共是多少?

是109500餐,对不对?

我们取一个整数,十万餐!

刚才不是天,是109500餐,109500顿饭里边,我们如果做到了,那么你这一辈子会不会感觉到饥饿?

不会!

但是,假设你没有呢?

这辈子你的就餐数量没有达到10万顿,如果你吃的餐数达不到这个量,比如是8万顿,又或者是6万顿或者是3万顿,大家告诉我会出现什么样的结果?

你会不会时常感觉到饥饿?

你会不会时常感觉到不安?

甚至感觉到生命受到威胁,乃至于感觉到绝望?

这个就是饮食量不充分,导致到你身体这个层面的不安!

但是,对于精神世界来讲,也是一样的。

人的一生之中必须要读完3000本书,如果你达不到这个量的话,你也会感觉到精神方面的困惑、迷茫、不自信、江郎才尽,乃至于才思枯竭!

于大脑是这个道理,于身体也是这个道理,那么阅读基于大脑,其实等同于有氧运动基于我们的身体,是一样的!

所以,意义非常重大。

所以,了解完阅读的意义以后,我想问一下,你为什么至今还没有掌握这项能力?

如果你至今还没有掌握这项能力的话,请问你有可能在你的家庭里培养出一个阅读的氛围吗?

你有可能把公司的文化打造成阅读的文化吗?

你有可能把你身边的亲戚朋友,带动起来让他们一起热爱学习热爱阅读吗?

假设你不掌握这套能力,那你想,你的孩子也跟你一样也不掌握这套能力,那么往后他使用的学习路上的工具,跟你现在目前所遇到的情况是一模一样的。

那么,他的结果有可能比你更好吗?

不会!

如果你也掌握了快速阅读的这样一套能力,你把这样的一套能力,自己学会学透了,同时复制给你的孩子、你的家人,从而让他们也因此受益,那你说这样的一套能力价值多少?

心理学上,有一句话是这么讲的:“重复过去的做法,只能得到过去的结果。”

你过去之所以阅读速度低下,跟你的阅读方法和工具是分不开的。

那么,既然我们意识到阅读的工具和方法出现了问题,那回过头来,我们是不是应该去掌握和学习,掌握快速阅读的这些能人,他们是怎么做到快速阅读的?

所以,接下来这本书就是告诉我们:如何从一个阅读的小白成为一个阅读的高手?

如何成为一个阅读界的牛人?

快速阅读这套能力,它的来源出处是怎么来的呢?

有没有科学根据呢?

有没有事实基础呢?

其实,这项能力的来源出乎所有人的意料。

这是在一战的时候,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时候,来自于英国皇家空军!

当时的战略家们发现,飞行员在空中作战,他没有办法辨识出一定范围之外的敌我双方之间的战机。

在空战生死攸关的情形下,很明显,这种情况非常不利!

于是,科学家就发明了一种设备,这种设备叫做视速仪。

视速仪的作用是什么呢?

就是在一个大的屏幕上,以不同的时间间隔来显示大小不一样的图像,先是五秒钟显示一个大图,紧接着是三秒钟显示一个中图,最后一秒钟显示一个小图。

以此类推,直到在最短的时间显示最小的图像。

令人们感到惊讶的是,经过这样的训练,普通人也可以做到,哪怕时间间隔是在0.002秒之内闪现的像斑点一样大小的飞机的图像。

这就引起了人们的好奇和思考:如果我们把眼睛捕捉飞机的这项能力,运用到阅读层面上来的话会怎么样呢?

眼睛的能力是无限的,潜能是无限的!

如果我们运用到读书阅读层面上来,有没有可能帮助我们实现质的飞跃?

有没有可能给我们带来巨大的改观?

于是,后来的聪明人,就开始把这项能力推广到阅读层面上来,由此才形成了今天的快速记忆的这套技能!

在这里,我想要补充一个细节是:人的眼睛,每个眼睛它拥有1.3亿个光接收器,两只眼睛加在一起,那等于就2.6亿个光接受器!

所以,我们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们阅读的面可以是很广的。

眼睛只要一张开,那这个面已经呈现在我们的视网膜内部,我们的光接收器已经把它捕捉到位了,这个是眼睛的能力!

都有哪些聪明人掌握了快速阅读的能力呢?

美国的最伟大的总统之一肯尼迪,他就是其中之一!

那么,当今商业界的一些商业巨贾、名人,这些人之中,又有哪一些掌握了快速阅读的能力呢?

巴菲特、比尔·盖茨、孙正义、李嘉诚、俞敏洪,这些人都掌握了快速阅读的能力!

有一次名人访谈,巴菲特和比尔·盖茨都在场,主持人问:“比尔·盖茨先生,作为世界首富的你,你对财富排名第二位的巴菲特先生有什么话要说的吗?他身上有什么东西是值得你学习的吗?”

比尔·盖茨说:“沃伦身上的阅读的能力是我所不及他的,我非常羡慕和崇拜他这项能力!如果我能超越他的阅读速度的话,那么我相信我会比现在的自己会更加成功!”

大家听到没有?

曾经的世界首富跟世界第二富之间,他们之间的对话,他们之间的思想交流,不是说谁比谁更成功,谁比谁的钱更多,而是谁比谁更会阅读,谁比谁的阅读速度更快!

巴菲特先生每一天大概要阅读的数据和资料会有什么呢?

他投资公司的日报、周报、月报、季报、年报,以及他关注的全球他还没有买的其他公司、其他资本市场的一些股票,这些公司背后的数据他都了如指掌!

平均下来,他每一天的阅读量是在500页的资料!

500页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呢?

像《快速阅读》这本书一共有250页,那就是等于2本书的量,而且是A4纸的!

也就是说,巴菲特先生每一天最起码是读了两本书!

而且,一坚持就几十年!

这样的一个信息汲取量,这样的一个时间效率,你说巴菲特先生他的知识底蕴、他的能力、他的思维,乃至于他各方面的形成的综合竞争力,会不会比我们普通人要强一些?

好了,今天的分享到此结束。

我的感悟是什么?

学习完了《快速阅读》这本书以后,我感悟到了,快速阅读的能力并没有多大难度,通过刻意练习就可以做得到,而且人人都可以做得到。

并且,我还感悟到了,其实在我们生活中,很多东西都是可以互通的,是可以一通百通的。

就比方说,我们刚刚讲到的那个快速阅读的能力,它这个能力就是把眼睛捕捉飞机的这项能力运用到阅读层面上来,并不是某个读者在读书的过程中发明出来的。

决定决定命运,新的决定决定新的命运。

我的决定是什么?

我决定,从现在开始,我要按照《快速阅读》这本书里面讲的方法去练习快速阅读的能力,天天练习,只要有时间就练。

掌握了这项能力以后,我就要开启疯狂读书模式,把书本里面的智慧全部都为我所用。

行,今天的自律哥家书已经书写完毕,晚安。

连续恐慌下跌之后,今日(4月27日)A股迎来报复性的反弹。沪深两市全线低开,早盘股指在震荡中回升,午后宁德时代等权重大涨下,带动创业板指连续上攻,强势格局一览无遗。截至沪深股市全天收盘,沪指上涨2.49%,报2958.28点;深成指上涨4.37%,报10652.90点;创业板指上涨5.52%,报2269.17点。

今天A股终于硬气了一回,今天的大涨也让很多的股民的心情稍微可以好受一点,创业板方面反弹的力度也比较大,多只机构重仓股反弹都幅度都是百分之几了,毕竟之前跌的太惨了,技术上都是需要反弹的,最近股民真的是跌怕了,前几天的跌法让很多人晚上都睡不好了,

有一位女股民说,生孩子都没有产后抑郁,现在看到股票账户反倒是抑郁了,每次下跌股民总是最最受伤的,大部分股民都是高位接盘,套住了不肯止损,结果短线变成了中线,最后变成了股东,我们从不少股民了解到,有部分股民高位是卖掉了,因为看之前跌了很多,管不住自己又去抄底,结果被套在半山腰,以为是底部了,结果发现还有地下室,短短几日,百分之三十就这样没了,真的是挺让人感到惋惜的。

今天的反弹,虽然是有量能的支持,主要是超跌反弹的性质,属于技术上的矫枉过正,但要说是反转,小编觉得还为时过早,底部的形成非一蹴而就,现在指数还处于下降趋势中,只是下跌中的一次反弹而已,由于上方囤积大量的套牢筹码,加上马上就要过节了,所以反弹的空间与力度都是有限的,大家操作上还是要客观,指数上方的压力还是蛮大的,所以切莫追高。

这两天市场也有不少利好的消息,所以对于反弹也带来了一定催化的作用,但大家一定要明白,市场真正的底部一定是有自己客观规律的,真正的市场底是多空双方反复博弈出来的,这里给大家一个建议,现在利好的消息可以参考,但利空的消息一定要重视,因为下降趋势中,利空消息的刺激远比利好消息产生的影响大的多。

技术人士表示,今天创业板的反弹力度相当强劲。一般这样的反弹力度有可能两三天就结束了。今天这样的反弹力度可能还会持续一两天。创业板指数反弹10%左右估计就差不多了。如果这两天没有大反弹出现的话,就不好再追了。

券商机构观点:策略上,市场超跌反弹,量能虽然有所放大,但是放量不够,很难说这不是一日游的行情。而且这个位置如果说是看到拉升就眼红想追进去,那么此时的风险或将是比前期跌的时候抄进去的风险更大。

周三的反弹到底会否持续还是一日游的行情,相信这个是广大股民最关心的话题,沪上知名券商分析师边风炜表示,首先,资金的腾挪表明了依然是存量,否则就应该是全面,也说明了在3月份上涨过程里面,地产和金融里面扎堆了太多的资金,所以如果他们的资金分流以后能够带动整个成长板块,那倒也不错,至少市场在这个位置保持一个均衡的状态。

其次,成长股在连续下跌,特别是一些芯片、半导体和赛道类的公司,在过去的一个月的跌幅是巨大的。从指数的跌幅来看,大概是创了近5~10年的最大跌幅,所以在这个位置有没有超跌反弹的需求?我认为有。超跌反弹的需求在之前为什么不能起来?一个是季报压制了他们的超跌的基本面的逻辑,第二个是公募资金的资金面很捉襟见肘,而最近我们看到了很多长线资金的入市,其中提到了对于公募资金的扶持,而最近我们也听到了一些民营企业爆仓的消息,所以这个位置很关键。

公募基金不排除拿到了一些新增的资金,然后开始启动一波,反弹的高度,我偏谨慎。我们以宁德时代为例,之前的宁德时代破500元以后反弹到了550元,这一波是破400元以后也许会上攻450元。宁德时代将是这一波成长反弹的风向标,大家可以关注,而对于在他们上涨过程里面的金融地产的回落,我认为大家也正好可以排排序,看看这些品种哪些是强势,哪些是弱势。

最后,我认为整个主攻方向依然会在稳增长的方向,不会有太大的改变。

 2月17日,两市股指盘中震荡下探,沪指跌近1%,创业板指跌约2.5%;两市成交约9100亿元,成交额较昨日明显萎缩;北向资金逆势净买入超20亿元。

  截至收盘,沪指跌0.77%报3224.02点,深成指跌1.61%报11715.77点,创业板指跌2.51%报2449.35点、日线四连阴,科创50指数跌1.88%;两市合计成交9141亿元,北向资金净买入20.29亿元。

  盘面上,熊去氧胆酸、新冠特效药、中药板块涨幅居前,华为欧拉、云办公、数字货币板块跌幅居前。

一则消息又把市场吓懵
  市场层面,彭博社一下释放了两大利空:一是据其2月17日报道,本周监管文件显示,去年3月至12月期间,香港富豪李嘉诚已减持290万股视频会议软件公司Zoom股票,按平均价格计算,减持股票价值约2.75亿美元;二是宁德时代与福特汽车最近达成协议的事情将被审查,以确保宁德时代电池核心技术不会泄露给福特公司。这可能是宁德时代今天杀跌的主要原因,但此信息并未被官方证实。

  对于近日市场走势,国盛证券表示,随着市场“春季躁动”进入纵深阶段,在重要压力位附近,市场增量资金略显不足,获利盘与解套盘的抛压仍对指数形成一定的压制,短期股指迎来了风险快速释放。但随着注册制发行即将全面落地和北向资金的持续推动,A股短期调整空间有限,其中级行情只会越来越深入,当前建议保持价值略小于成长的均衡配置。操作上,在市场有效向上突破去年7月高点之前仍要控制好总体仓位适宜低吸。

对于本周的走势,沪上知名证券分析师边风炜表示,本周A股放量冲高回落,Chat概念出现退潮迹象,有趣的是随着市场的下跌,舆论也随之降温。上半周强劲的社融数据与指数冲关在即,看多声一片,理由很简单,经济复苏在望;下半周随着指数震荡回落,对于海外风险的担忧,资金的不足以及经济复苏的成色等老生常谈的问题都成为谈论的重点,很有趣,似乎一切都没有变,又似乎每天都在变化。

这就是市场,投资过程中预测与预期不同,预测是对客观事件的演变判断,是操作计划的依据,预测本身只是一个概率;预期是预留的期待,是心理准备,更主观一些。我们不断学习努力的目的是提高预测准确性,但同时我们要放低预期,这样才能在预测出现波动时保持更好的心态,才能更好的面对和应变,这其中我认为最重要的就是习惯延迟满足。

回到市场,最近市场在3200点上方震荡了很久,主要是在经历了两个月上涨后对于经济复苏的分歧导致资金犹豫不决,此时买卖双方都在看经济的复苏强度和政策的执行力度,这需要时间。

短期内,市场应该会有些变化,但每一次变化前后都会发生共振,共振是一次思维的碰撞,耐心等待一下。随着社融数据和信贷数据的回升,经济的复苏已经在路上,无论你对于今年经济复苏的成色如何,但都要坚信复苏正在路上,我更乐观一些。但是对于指数来说调整不是坏事,调整会让你有一次重新低吸和上车的机会,只是这一次我觉得会相对的板块有所不同。

https://www.suoduoma.com

上一篇:a股推行国际板概念(国际板 受益股)

下一篇:股票(000617中油资本)

相关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