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学习网

如何学炒股,入门炒股,股票入门,股票怎么玩,学习炒股网,股票技术,股票知识学习 - - 股票知识网!

缠中说禅教你炒股票石猴学习系列(股票学习软件)

2023-10-16 14:59分类:选股技巧 阅读: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缠中说禅教你炒股票石猴学习系列,以及股票学习软件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文章详情介绍:

王德岩:《西游记》的三重面纱——从文本细读探究小说意旨

 

摘要:近代以来,鲁迅和胡适引导确立了我们研究《西游记》的思维方式,即从文学角度去解读。王德岩教授通过揭开表象回归到文本本身,从生命隐喻层面给大家带来了一种文化解读方式。唐僧与历史上的玄奘法师是不是一回事?西游的目的真的是为了取经吗?《西游记》真的如大家所想是一部佛教小说吗?看王德岩教授如何抽丝剥茧,揭开《西游记》的三重面纱。

王德岩 北京工业大学文法学院中文系主任

一、《西游记》研究及理解方式的历史演变过程

现在我们对《西游记》会有很多的接触渠道,这些渠道既帮助我们熟悉《西游记》,同时也会使我们人为地关注某些点而忽略其他点,乃至于这些年以来诞生了关于《西游记》的好多产品,2016年很热闹的一个副产品就是六小龄童上不上春晚的问题。这也是因为1986版的《西游记》到2016年有三十年了,而且正好是猴年,是一个轮回,所以这也是大家对《西游记》,以及对于猴年的一种关注方式。其他还有《大圣归来》《三打白骨精》等等。现在在很多人看来,特别是在很多年轻人或小朋友的心目中,《西游记》本身的印象已经很模糊了,因为我们现在所接触的《西游记》其实跟《西游记》本身差别非常之大。从国际范围内看,在1986年那一版很经典的《西游记》之前,更经典的实际上是动画片《大闹天宫》。对于90年代、00年代上学的人来说,还经历过周星驰的《西游记》。但是,《西游记》本身不是影视作品,如果要了解《西游记》,最好的方式实际上是回去看书,书是《西游记》的一个母本。

实际上,《西游记》每隔一段时间(比如说三十年)就会有一个全新的理解,也会有一个不同的面貌,这个不同的面貌一下子会给我们挖掘出很多新的方向来,但同时又掩盖了很多新的方向。按照现在的电影、小说或者其他的阐述方式,我们当下的《西游记》实际上就是一部魔幻小说,传统提法是“神魔小说”,现在我们都把它归入魔幻之类。我们把它跟魔法门、魔界、哈利·波特一样去演绎,然后我们的孩子也是那样去欣赏。另外,《西游记》是一个非常好的过关游戏,天然适合做游戏,八十一难,一关一关打,游戏感非常强。对于《西游记》的理解、表现,很多的公司花钱去拍《西游记》的电影,做《西游记》的游戏,这种理解实际上是非常当下化和境外化的,实际上,我们是按照西方哈利·波特和魔界那一类的方式在理解《西游记》。

在研究上,很多西方学者把《西游记》作为佛教的朝圣史诗来研究,因为不管是伊斯兰教还是基督教,他们的朝圣是常年的,而且有很多主题,天路历程。往前追溯,我们所理解的《西游记》是建国以后很特殊的《西游记》,其中大家最感兴趣的是造反。当时我们看《水浒传》也对造反情有独钟,批评甚至删除了招安之后的内容。看《西游记》也是造反,我们单独地把大闹天宫拿出来,那么《西游记》的价值体现在何处?大闹天宫只是西游开始前的一小节。后来我们发现,我们看造反,甚至把孙悟空等同于农民起义,说“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就是农民起义思想。毛主席的很多指示也与这样的阐释不谋而合,比如“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今日欢呼孙大圣,只缘妖雾又重来”。这样的展示,都是把孙悟空作为反抗和起义的象征,其对应的美学色彩就是英雄传奇。一直到86版《西游记》,剧中人物勇敢、无畏、正义,为了理想不达目的绝不罢休,勇敢向前,惩奸除恶等等,都是对英雄传奇的延续,展现了《西游记》最核心的美学——英雄传奇的美学。

值得大家关注的是,对《西游记》的研究和理解具有阶段性。从元末明初《西游记》诞生一直到民国,这段时间对《西游记》是比较一致的理解。从民国开始,我们的理解就发生了转变。近代以来,鲁迅和胡适引导确立了我们研究《西游记》的思维方式。1921年出版的现代本《西游记》,胡适在给它写序的时候,还不知道它的作者是谁。1922年,鲁迅跟胡适通信,称以现代小说的方式来研究,认为《西游记》的作者是吴承恩。大约1923年,胡适发表了重要文章《西游记考证》,鲁迅出版了《中国小说史略》,从此奠定了我们到现在为止正规、认真地理解《西游记》的基础:第一,《西游记》是一部神魔小说,充满了想象力;第二,吴承恩是一个幽默的人,是一个有游戏心态的人。事实上,在1921年之前,《西游记》出版以后,人们对《西游记》的理解大部分是明理见性和修真证道。这些理解方式发掘了《西游记》某些方面的意义、价值和含义,给我们雕塑了一批新的形象,但同时也遮盖了它的一些方面。比如说,在胡适和鲁迅之后,特别是在正规的研究中,从儒道释(儒家、道家、佛家)角度来理解《西游记》的人已经基本上销声匿迹了,一直到八十年代以后才慢慢恢复。反观国外的汉学学者,他们会在研究中通过把《西游记》同西方的天路历程、神学等作对比,发掘了更多其在其他方面的意义。

对于《西游记》的研究,每个不同的大方向都能给我们带来新的理解。同样是《西游记》这本书,在不同的背景之下理解的方式是有限的。比如在鲁迅、胡适所处的年代及那之后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高校乃至研究界若有谁不按照他们的方式理解就是在胡说八道,以至于从佛道角度理解的人们就此消弭。

基于此,对《西游记》的理解,我们提倡以下几点:第一是多元阐释,每个人都可以从自己的角度有理有据地去看《西游记》;第二是要把这些方式合起来整观,而不是出现一种方式以后就压抑着不允许其他方式的出现。不管我们是认可农民起义反抗说,还是赞同胡适、鲁迅的说法,如果因此认定其他的观点不入流、不能看,成为一种文化霸权,必定会妨碍我们对《西游记》的理解。

那么,如果我们回到《西游记》这本书本身,它实际上是讲述了一件什么事呢?日常最简洁的说法是,唐僧西游。主角显然是唐僧,这个有没有疑问?第二,如果再说具体一点,就是唐僧西天取经。目的是去取经,是去取经吗?第三,如果我们全面来说的话,可能是师徒四人西天求取佛经。求的真的是佛经吗?这些问题我们都可以回到文本中寻找答案。我们现在还不能确切证明《西游记》的作者是吴承恩,有人认为是李春芳,也有人认为是丘处机,但证据都不是很有说服力。所以《西游记》的作者究竟是谁,至今还是个谜,这个问题的答案,我们同样可以从文本中去寻找。构建文本的世界,揭开《西游记》的神秘面纱,还原元末明初到明中叶为止的文化生态,再去看它的本相,每个人都可以做出理解,这样我们对《西游记》的理解则会更加丰富。

二、从文化角度解读,揭开笼罩在《西游记》上的三层面纱

要好好理解《西游记》,首先要揭去笼罩在上面的三层面纱。

第一层,历史上玄奘法师西游与《西游记》中唐僧西游是不是一回事?很明显,《西游记》取材于《大唐西域记》中所记载的玄奘法师西游的真实历史事件。但除了这个框架以外,两者之间的相似度低到几乎没有。甚至,不知道玄奘法师西游的人反而能更好地理解《西游记》里面的唐三藏。玄奘法师的弟子辩机撰写了《大唐西域记》,记载了唐玄奘整个西游的过程,这本书后来由季羡林先生牵头作注,非常值得一读。书中内容朴实,因是佛教徒所作,也记载了很多富有想象力的神奇事物。除此之外,三藏法师的另外两名弟子著有《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再加上《唐书》记载,三者结合,我们基本可以了解历史上的玄奘法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的西游又具有哪些特征。第一个特征是玄奘法师的西游是一个主动求真理、求知、解惑的过程。他在学习佛法的过程中发现佛法中存在很多矛盾,求遍了老师也解决不了,所以他很困惑,于是发愿西游,这是他内在地的求真理的一个动机,要追求佛法的真谛。第二个特征是他的出游是主动的、个人化的。当年他出游的时候接近边境,人家不让他出去,不给他发“护照”,用今天的话来讲,唐僧属于“偷渡”,他买通了那个官员,然后偷渡了出去。按说他回来的时候,如果没有被赦免,是可以直接抓到监狱里面去的。这是他西天取经,求真理、求真谛的又一个动机。当然,唐玄奘想求的最基本的东西非常明确,是当时佛教的一部重要经典,也是他完成取经大业后翻译的最重要的经典之一——《瑜珈师地论》,这是唯实派里面从根到顶一步步地讲人们怎么修持的非常了不起的著作。

综上所述,历史上西游的玄奘法师是一位高僧,一个寻求人生佛法真谛的人,他自发地、主动地、百折不回地去取经。第一,没有外方的邀请,没有纳兰陀寺给他发一个访学邀请,说你可以到我这儿来访学;第二,没有国家委派,甚至没有通关文碟;第三,玄奘法师抵达西域之后,学遍了当时印度各个邦国的所有理论。他在当时印度的无遮大会中横扫一切辩手,被印度人奉为大乘天,是了不起的顶级的人。后来他返唐时,印度人特意派人护送,并送给他大象以及很多很多的经书。因此,无论从人格上、智慧上、学问上还是求知的渴望上看,历史上真实的唐玄奘都是一个了不起的文化英雄。他的人格近乎完美,智慧非比寻常,是很忘我的一个形象。

由此可见,《西游记》里面的唐三藏除了也被称为唐僧以外,几乎跟历史上玄奘法师的形象没有一点关系。《西游记》里对唐三藏的形象塑造实际上是一曲凡人歌。唐僧是一个非常纯粹的凡夫俗子,肉眼凡胎,而且带有凡人最脆弱的情感。国外一个非常优秀的《西游记》英译版本,其译者余国藩先生在序言里有一段话,是描写唐僧形象的,概括得非常好:“唐僧这个人不苟言笑,一派正经,但是并不坚强,心智很迟钝,对事情缺乏观察力,脾气又很暴躁。”一般心智迟钝的人脾气会慢一些、好一些,他还脾气暴躁,道德也不恢弘,因此性格就冥顽不灵。虽然是出家人,但却贪图安逸。出家人本来有很多戒律,不能享乐,比如我们所熟知的八戒,除了不杀生、不偷盗、不淫欲、不妄语、不饮酒前五戒外,还有不眠坐高广华丽之床、不打扮及观听歌舞、不非时食。然而唐僧在西游路上但凡累了、饿了就会呼唤孙悟空去打饭,一直催促着说,你一个跟头就出去找到吃的了,可怜我在这儿受寒风冻等等,经常抱怨,一点也不能忍耐。而且但凡有点风吹草动,哪个地方刮了一阵风,哪个地方多了片云彩,就是噤若寒蝉。另外,唐僧还没有判断力,任何一点无稽之谈,任何一点毁谤他就会勃然变色,信心全失,连猪八戒这样智商不高、情商也不高的人都能把他说动。尽管唐僧几乎体现了凡人的一切的弱点,但是他有两个优点,也是我们凡人大都具有的。第一,他心很软,虽然判断力不强,但是很慈悲;第二,作为一个僧人,他从始至终抵抗住了美色的诱惑。这两点是他最大的优点。

作为一种文学形象的唐僧,实际上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凡人,毫无文化英雄的气概和舍身求法的精神,也基本上没有太多对于佛法的内在渴望。我们读《西游记》的时候要注意到,《西游记》里面的唐僧身上有三个人的影子,他其实可以做三个人,可以选择任何一个方向。第一就是历史上的文化英雄,毕竟这是小说的框架,他的原型就是历史上的玄奘法师。第二个就是如来的弟子。唐僧其实是如来二弟子金蝉子的转世,因为听老师讲课的时候打盹儿,让老师一脚踹下凡间。第三,大唐的宗教领袖,唐王的御弟。这些重大的责任落到一个凡人的身上,但是唐僧一点也想不起他身上那个文化英雄的气概来,也想不起他是如来的弟子来。明明很多人告诉他,他是如来的弟子,他从来不听,也不承认,也不往心里去,该害怕照样害怕。观世音给唐僧送袈裟和锡杖的时候明确说明,因为是如来送的宝贝,使用以后可以不堕轮回、不受伤害,这一点,他听而不闻,坚决不信。明明好多次菩萨派去保护他的人已经现身,明明知道周围有六丁六甲、三千揭谛在保护他,但遇到威胁甚至任意的风吹草动时,他仍然要害怕。

那么《西游记》里面的唐僧,有那么多可取的角色,为什么偏偏被塑造成了一个凡人呢?这必须通过文化解读才能解释。《西游记》的作者给了唐三藏一个与历史上的玄奘法师完全不同的全新角色、形象和定位,我们一定要把他们区分开来。周星弛电影《大话西游》里的唐僧是比较合乎《西游记》中唐僧的凡人形象的,每次出现都会惹人厌烦,但是越看越耐琢磨,看过以后,很多人都能让你联想到唐僧,可能是你的老师、你的父母,唐僧由此成为我们生活中一个抹不去的形象。而86版的《西游记》,因为我们还没有从英雄传奇的整体美学风格上走出来,则在一定程度上把唐僧美化了。因此大家要理解《西游记》里面的唐僧,一定要去掉历史上《大唐西域记》里玄奘法师对我们的影响,从一个有血有肉、贪生怕死、肉眼凡胎的形象出发,来理解《西游记》里的唐僧。

第二层,西天取经真的是去“取经”吗?《西游记》到底讲了些什么?是像历史上的玄奘法师一样纯粹的取经故事吗?肯定不是的,只要读到第八回《我佛造经传极乐,观音奉旨上长安》这一节,就可以看得非常清楚。《西游记》的取经故事发端于孙悟空大闹天宫以后,天庭降服不了,观音菩萨观察之后请来了如来。当时天庭的要求是要如来挥手灭之,不要留下来。但是如来称是要“练服”,一是要练他,二是要服他,于是最终将他压在了五行山下;因他当时已经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了,又加了一个六字箴言,观世音菩萨的“唵嘛呢叭咪吽”心咒。“唵嘛呢叭咪吽”的核心意思是清净的莲花,孙悟空实际上代表了我们的心,外界强压是压不住的,只有用清静才能服下。

早在说把孙悟空压在五行山下时,如来已经有了整个谋划。盂兰盆会上,他向众弟子宣称组成世界的四大部洲西牛贺洲(如来所在的洲)、北俱芦洲、东胜神洲都很好,只有南赡部洲(如今中国所在的地方)贪吃、好淫、好杀等等,非常不好,惟有唐三藏能补救。本着慈悲为怀的心态,如来打算传经给他们,但主动送上门去又唯恐对方不够珍惜,遂经不轻传。儒家也有类似的说法,不管是多么优秀的学生,老师都不可以主动上门去教学。

既然经不轻传,就一定要派人来取经才可以。在如来谋划的取经大业中有两大步骤、两个关键人物。第一就是充当“主持人”的观音菩萨。如来是佛,本意为无所从来、无所从去,作为万佛之祖,要坐镇西天就不能总是“动”,因此统筹取经事宜的任务就落在了观音菩萨肩头。第二个关键人物是唐僧。该派谁去取经呢?如来想到了他的二弟子金蝉子。金蝉子打了一个瞌睡就被他老师一脚踹下去接受轮回,现在我们上课打瞌睡的何其多,显然这个惩罚有点过份了,极有可能是有意为之。甚至是他的老师给他催了一个眠,故意制造出了下凡契机。随后如来派观音把金蝉子投入人间,即成了后来的唐僧。唐僧所要受的九九八十一难从他出生就开始了,这全缘于如来的谋划。取经人是暗的,观音是明的,这两条线索慢慢地汇聚,原本由如来的一念之间产生的一件简单的事情,后来发展到能够搅动天上、地下、人间好几方的势力。

取经人有了还需要有一些护经人,那么护经人从哪里来呢?由观音去找。仍旧是《西游记》的第八回,观音实际上是逆行了取经路线。他从西天开始往东一步步地走,预约了护经人并编排了他们的出场时机和次序。为了协助取经事业,如来赐了观音五件法宝,锦襕袈裟、九环锡杖和三个紧箍。其中,袈裟和锡杖赠予了唐三藏,至于三个紧箍,观音用了一个在孙悟空身上,另外两个用在了收服红孩儿和黑熊精上。《西游记》的第八回相当于《红楼梦》的第五回,《红楼梦》的第五回给我们预演了《红楼梦》的结局;而《西游记》的第八回事实上逆向预演了整个西游途中一些重要角色分布的位置,比如灵山脚下金顶大仙的玉真观,要入灵山佛门,道观是必经之路。

在整个过程中重要人物都有哪些呢?首先是既要掌握大局又要关注细节的观音菩萨。大局当然有谋划,还有许多细节上的安排,好比如今我们举办一场活动要邀请各方人员参与。观音菩萨认定取经人之后,还要请黎山老母、普贤、文殊变成女人来试探他们会不会被女色所诱。为了促成八十一难,观音还要联络天上地下各路神仙帮忙制造劫难。其中贡献最大的有两个,一个是太上老君,一个是如来佛祖。太上老君贡献了他的烧火童子、青牛、金葫芦、玉净瓶、晃金绳、芭蕉扇、七星宝剑、金刚琢去造难;如来则派身边的老鼠、蝎子、大鹏成精去造难。师徒四人每每渡过一难,都会有某位神仙给出一个诸如一时疏忽、童子贪玩偷跑下凡作乱的解释,表明上看或许是这样,细想却不尽然,这些疏忽的人都属于法眼无碍、慧根深湛、明察秋毫的一类。最明显的要数太上老君了,他的疏忽已经到了这样一种地步,他们家的法宝谁都可以去偷还都能被偷走,芭蕉扇到了最后也不知所终。

西天取经是哪家的事,到底是送经还是取经?临近小说结尾,唐僧师徒四人已经取得真经,观音菩萨查看后发现九九八十一难少一难,不合九九归真之数。实际上佛教中并没有九九归真之数,九九归真是《易经》和道教中的数。从整个取经事件的过程我们可以发现,它的发起方、安排方、关注方、设计方,游戏设计者完全是西天。取经实际上是送经,因此《西游记》中唐僧取经的动力跟历史上的玄奘法师有天大的区别。

在《西游记》之前,宋朝有个本子叫《大唐取经诗话》,写的是中原主动去取经。但是《西游记》里取经的目的非常狭隘,动因是泾河老龙被斩心有不甘,把唐太宗带到地府游了一圈。太宗回来后修建了水陆道场用以安抚冤魂,里面专门供奉他当年征战屠戮的人和他的兄弟。归根结底,西游取经的目的是为了令唐太宗安心。到了最后,当唐僧师徒四人取经成功返回大唐,并没有普度众生,而是举办水陆大会、看诵《大藏真经》、超脱幽冥业鬼,顺便普施善庆。在道场超度业鬼这样的事情,基本属于道士的职业范畴。

说罢唐王的取经动机,再来看唐僧。唐僧的取经动机和职责非常复杂,第一,他是宗教领袖,要完成大唐的嘱托去取经,这是官方职责。唐僧是把这个职责放在第一位的。第二,作为金蝉子他要赎罪消业。把他在如来那犯下的罪,以及他曾经浪费了三粒米的业果都消除掉。第三,修得正果金身。他可以积累自身功德,从而得到提升。第四,佛法求知。当菩萨说他有大乘佛法的时候,唐僧很高兴地表明了听闻大乘佛法的意愿。这四个动机虽然复杂但并不冲突,因此在西天取经过程中,唐僧是目标最明确、信念最强烈的,尽管他不似几个弟子各有神通,但并不妨碍他是取经的核心。没有孙悟空取经也许不会成功,但是没有唐三藏就不会有取经这档子事。

细究其余三众,实际上只有两个动机。第一是赎罪,他们本身都是犯了罪受罚的状态;第二是立功果,如此就可以重新加入天庭的正式“编制”。这其中最重要的是脱苦赎罪的第一动机。以小白龙为例,当时小白龙已经上了斩龙台,他主动请求观音把他救下,因为性命攸关,所以整个取经过程中小白龙从来没有偷过懒,也没有抱怨过。再来说沙僧,沙僧是最苦的,那时日日不间断地经受利剑穿胸的酷刑。最后是最难熬的孙悟空,作为一只活泼好动的猴子被压在山下动弹不得。说到这里大家会发现,这里少了个猪八戒。猪八戒是个例外,他的取经动力是最差的,因为他那时已经找到了自己的归宿。先是给福陵山云栈洞的寡妇卵二姐做倒插门继承了一笔产业,后来又娶了高小姐。在有家室、有产业的情况下猪八戒是很勤快的,一个人就把整个高老庄打理得井井有条。从人性来说,猪八戒其实是一个居家过日子的炕头汉子,硬让他参加西天取经这样艰苦的活动,自然没有动力,所以他的想法一直是赶紧回家最好。好在如来最终派给他一份与“吃”有关的活计,否则他对成佛都没有什么动力。

让一个人进入他自己所追求的事业很重要,动机往往决定了表现。在整个取经过程中,沙僧最看重的是完成,他不要求多高的奖赏,只要摆脱刑罚。所以沙僧最沉默,最不好惹事,类似今天害怕丢编制、丢工作的那种人,一旦丢了工作就会万劫不复。而孙悟空呢?他本人很享受过程,当然这并不是因为看重斗战胜佛的封号。他智慧高、本领高、天生喜欢战斗,一听到有妖怪就认为自己的买卖来了,降妖除魔,很符合他的本性。所以孙悟空并不急着把真经取到,一路上逢到有事便要揽,逢到妖怪即便跟他没关系的也要招揽这桩“生意”。小白龙的心思最是坚定,黄袍怪将唐僧变为老虎,小白龙去刺杀黄袍怪却被其打伤,八戒看见后对白龙马提出“散伙儿”,小白龙就拉着猪八戒,不让他走,这与小白龙当初差点被杀是息息相关的。只有猪八戒留恋现状不求改变,时刻惦记着给自己留退路,在耳朵里攒碎银子,时刻准备返回高老庄。这是一个非常老实本分的农民形象,认为男耕女织平凡普通的生活就是很好的日子了。

还有一方是天庭,天庭的态度比较消极,虽然对整件事乐见其成,愿意帮忙,但是仅限对方求助的时候,这又是为何呢?天庭是统治方,是当下秩序的既得利益者。凡是已经坐得天下的人,第一要求是维持稳定和秩序,取经能给天庭消除不稳定的根源。孙悟空就是最好的例子,若不给他找事干不定要搅出多少事来。西天取经不仅让孙悟空不再去搅事,还很好地改善了他跟天庭的关系,因为经常需要上到天庭找人帮忙,孙悟空对天庭众人很是客气。另外,取经队伍实际上解决了天庭几位犯错人员的发落问题,让他们在被开除“编制”后能够再次被收编。因为这些人在领过罚以后仍是动乱的隐患,被收编着实令天庭松了一口气,所以总体来说天庭是支持这项活动的。

回顾前言,《西游记》所说的取经过程实际上是送经的过程,由西天如来安排策划,观音执行,取经的唐三藏及其弟子各有动机(主要是赎罪、求果),取回来之后交给唐太宗,天庭乐意帮忙,但整个事件实际上跟它干系不大。对一个伟大的事业来说,不同的动机和发心会决定不同的表现,好比企业管理,员工工作的积极性不强,往往是因为老板没能调整好他们最初的发心,企业文化不能很好激发员工的热情。从发心的广大程度上来说,西天大于取经人,大于大唐,大于天庭。因此最关心的是如来,最操心、费力的是观音。而大唐派出了团队就可以等待成果了,天庭也只是在收到求助信息之后从旁协助。从个人层面来说,唐三藏大于悟空、大于沙僧和小白龙,大于猪八戒。

由此我们就可以解释各方势力及众人在取经过程中的表现。比如说在团队里面,孙悟空是一个很坚定的取经者,经常呵斥猪八戒散伙的想法。但是一旦到了观音和如来面前,他就会撒娇耍赖,要求给他去掉紧箍咒,说他不干了,要回去了,然后借题发挥让观音给他送礼物、送法宝,甚至引得如来也来安抚他。这就是动机强烈程度的差别,取经与西天关系最为紧密,本来孙悟空也很积极,但是观音、如来更加积极,孙悟空就可以拿一拿乔。

发心和表现决定收益。对一件事来说,给别人帮忙的人永远获得不了最大的收益。在西天取经的事业中,谁的发心最广、谋划最远、用心最深,收益也就最大。天庭只是消极地少了一些麻烦和隐患而已,但是作为一个希望维持秩序稳定的既得利益者,它没有看到其他隐患。孙悟空、猪八戒、沙僧、小白龙,所有这些护经人在天庭是犯了错误要被杀、被贬、挨打、受罚,不成器的一拨人,然而到了如来那里就成了能成就取经大业的优秀团队成员。待到走完十万八千里路途,取经事成之后,西天的威望势必大增。一路走来,西天实际上借助取经团队,架起了一台传播佛法种子的播种机,把信道反佛的地方纷纷消灭,令其改信佛教。因此最大的收益者自然是西天,既宣扬了佛法又锻炼了自己的团队成员,使他们超脱了原来的灾愆罪业,获得果位。其中三藏和悟空成了佛,八戒得了美差,沙僧和小白龙成就金身。地狱太苦,因为苦乐均衡,成佛最容易的是在人间。如果金蝉子跟在如来身边,不知道要多少万年才能成佛,但是如来把他的学生一脚踢下凡间,不过三四十年就成了佛。这就是为什么唐僧和孙悟空成佛以后,果位都在观音菩萨之上。

另外,天庭弃将可以在西天大有作为、功成名就,四方鬼神必然会对西天倾心向往?也就是说,如来只动了很小的一步棋,就搅动了整个天上地下的各方势力,完全改变了当时十方世界的信仰版图。试问当今世界,又有哪个团队能在国际关系的处理中想出这样绝妙的方案呢?

第三层,《西游记》到底是不是一部佛教小说?如果把《西游记》当作佛教小说来读,会造成很多理解上的困难,读《西游记》是无法学习到佛法的。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里就批评过《西游记》的作者根本不懂佛教,很多东西都是泛泛而说,而且错误百出。上面说到西天取经,西天是取经这件事的发动者、主持者,又是最大受益者;整个西行过程中一路降妖除魔,宣传佛法。直观看来,《西游记》的确很像一部佛教小说,但是细究起来则不然。《西游记》取材于《大唐西域记》和民间传说、元杂剧,诞生于明朝中期,纵观元末到明中期的文化生态,我们不难发现,当时的佛教发展正处于低落时期。佛教全面进入禅宗的鼎盛时期是从五代开始,这也意味着中国式佛教的出现。其核心是心性、觉悟,从心上去悟,顿悟成佛。接着是儒家,它吸收了佛教、道教的很多东西,于是出现了宋明理学。到了明朝,儒家有了一套完整的宇宙观、世界方法,以及修养理论的心性论。再说道教,从唐末传说中的钟离权和吕洞宾开始到宋代,道教就已经扭转了原来炼外丹的倾向,转而修内丹,即以心性为丹,实际上是一种生命。道教经典代表作有魏伯阳的《周易参同契》及后来宋代张伯端的《悟真篇》。当时,大家所熟悉的中神通王重阳在北方开创了全真教,全真七子在北方化形一方,南方是张伯端的南宗。统观儒道释三家,尽管探索方向不同,但这个时候的中国文化统一进入到一种对内在生命最高层次的探索境界,所以不管哪个教派,所有的宋明理学都是出入佛老,然后返回六经,这就是所谓的“三教合一”。这一点在道教上表现得尤为明显,王重阳的全真派只有两个核心理念:第一,“三教合一”;第二,性命双修。道教的代表人物除了张伯端及其弟子石杏林,以及后来的王重阳、丘处机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人物就是被金庸丑化了的尹志平。事实上,尹志平在历史上是一个很完美的宗教领袖。尽管道教并未因此追究过金庸先生的责任,金庸在新版的《神雕侠侣》里面已经把尹志平去掉了,换成了甄志丙,很大程度上是考虑到尹志平重要的道教宗教领袖身份及其与《西游记》的莫大关系。

《西游记》的文化结构和文化生态毫无疑问是“三教合一”。孙悟空的第一位师父是菩提老祖,他的教学方式是论道、说禅,然后再讲如何成圣,这就是三教合一的一处具体体现。孙悟空在对国王说教,令他们重僧、重道、重人才时也是如此,也体现了三教合一的重要结构。关键问题是三家都倡导三教合一,《西游记》到底是以哪一教派为主视角来阐释的呢?如果是佛教眼中的佛教,那么被鲁迅嘲笑不够专业未免有些不可思议。在一般人看来,《西游记》中充斥着佛法无边一类的描述,基本上没有道教的参与,明显是从佛教角度来看的,但从文本来说,只要翻开书仔细读,就知道并不是这么一回事。尽管说的事都是佛教的事,人都是佛教的人,但是《西游记》究竟是不是佛教?我们从几个角度来看。第一,《西游记》里面天地人神追求的核心是什么?《西游记》的主人公孙悟空本是没有任何忧愁,在天地间自然蹦跳玩耍的石猴,是什么启动了石猴对生命的求索呢?是生命的短暂。他手下一只老猴死掉了,然后他想到了生命都是要死的,石猴流了泪,知道自己也是要死的,那该如何是好?紧接着他的猴子猴孙们就告诉他世间有三种人可跳出生死轮回:圣人、佛陀和神仙。若要不死就得去寻这三种人,这还是三教合一的体现。如此孙悟空才开始发心去寻仙、问道、成佛。通过阅读道教宗师的传记我们可以发现,他们早年都是读书人。道教有句话说“未有神仙不读书”,就是说非读书人即不可能成佛,也不可能成道。读书人面临生死问题,开始思考人生短暂,然后发心去学道,去追求长生。孙悟空拜菩提老祖为师追求的目标很明确,与道教特别是丹道学的追求如出一辙,他一直追问老师什么本事可得长生,不能得长生他就不愿去学。求长生必然要维护肉体的康健,反观佛家倡导的五蕴皆空,一切皆是空的,整天维护一副皮囊显然与佛教的动机相悖。

第一,回顾整部《西游记》的内容,能够调动神仙、妖精奔走向往,大家都在追求谈论的东西是什么?(一)蟠桃园的蟠桃。即便是天下最有面子的人、本来不受玉帝管辖的人,还是要去讨好玉帝,无非是为了蟠桃会上的一个蟠桃,因为吃了蟠桃以后可以长生不老。这里大家可能会有疑问,神仙不是都可以长生不老吗?正常来讲是这样的,但是天地为了考验神仙是有劫难的,诸如火劫、风灾等等,不一而足。也就是说,劫难或许会造成神仙的非正常死亡,那他们就没办法长生不老,除了少数大罗金仙外,其余人等就需要蟠桃渡劫。(二)太上老君炼丹炉里的丹。蟠桃是自然的,丹是人为炼制的,要次上一等,但也极利长生。太上老君在天庭之所以地位崇高与此有很大关联。(三)镇元大仙院子里的人参果。镇元大仙的朋友圈里都是一些高级别的人物,比如燃灯古佛、原始天尊,除了因为他在天地出生时就存在(资历老)以外,还跟他的人参果有关。身份地位足够的神佛会不断地获得这三样东西,进一步延长、巩固自己的身份和地位。那么够不上的人怎么办呢?为了促使大家关注西天取经事业,有人制造了一个难辨虚实的噱头沿途散播——唐僧是金蝉长老转世,十世的元体,吃他一片肉就可以长生不老。如来把他的弟子投到人间,本该是件很隐秘的事情,之所以传扬得连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小妖精都知道,只能是有意传播的。假设没有唐僧肉这回事,要如何凑够能给他们制造九九八十一个劫难的妖怪数量?谁还有动力去跟孙悟空这么难稿的人战斗?抛开具体论述不说,《西游记》的核心实际上是生命的永恒,凡是能促使生命永恒的,一定是所有的天地人神妖共同追求的。当然追求永恒是非常困难的,“唐僧肉”是一个阴谋,事实上凡是觊觎唐僧肉的妖怪最后都送掉了或缩短了寿命。总而言之,以求长生为发心,与佛教的观点有极大地冲突,佛教是不追求肉体的长生不老的。

第二,前面我们已经阐明《西游记》的取经其实是送经,那么送的是什么经?第八回,如来说他有三藏真经:法一藏,谈天的;论一藏,说地的;经一藏,度鬼的,天地鬼是佛教研究的内容吗?佛教里面的三藏是指经律论:经是释迦牟尼所说的法,律是佛门弟子制定遵守的戒律,论是其他人阐释佛法的文章典籍。所以《西游记》里的三藏真经根本就不是佛教的三藏,所谓“修真之径”“正善之门”,佛教从来不用这种说法,道教才称修真。第九十八回,唐僧师徒顺利取得真经,如来是这么介绍真经的:(一)真经是三教之源流。意指三教合一,反应《西游记》整个内外文化结构;(二)三藏内有成仙了道之奥妙、发明万化之奇方。成仙了道很明显不是佛教的追求,而是道教的。取回经书后所施行的超脱幽冥孽鬼、普施善庆等一系列活动,也都与道士所做的法事相吻合。

第三,从《西游记》的回目上我们也可以找到一些蛛丝马迹。回目跟小说是血肉一体的,回目中包含了很多术语,如灵根、大道、妙理、元神、弼马等。其中弼马就是温养马,养马来做什么呢?骑。练骑时不能用鞭子驱赶它,如果意念太强会造成很多混乱,因此要温养他。我们之前提到过猴子代表心,心温养马,自有他的一套。另外,齐天、八卦、五行、万寿、尸魔、三藏、外道等均是道教的丹道术语,凡是到了有关宗旨和题旨的地方,《西游记》都是用道教术语来描述,基本没使用佛教术语。

第四,《西游记》里面许多诗词也起到了提点题旨的作用。几乎每一回的开篇都有一首与这一回内容相关的诗词来点明核心,正文里偶尔也会出现与情节相对应的诗词,这些诗词看上去出自佛教,其实基本上是出自道教。比如第十四回《心猿归正 六贼无踪》(孙悟空皈依唐僧那一回),开头就有一首《即心即佛颂》,说“佛即心,心即佛,心佛从来皆要物”等等。这些看上去与佛教毫不违和的句子,实则出自道教南宗创始人紫阳真人张伯端的手笔。在三教合一的影响下,张伯端用禅宗悟心的佛法来修道的性,写就了《即心即佛颂》。《西游记》的作者对张伯端很是推崇,整部《西游记》里可查到出处的诗词有六首都是张伯端写的,他甚至不顾人物年代的限制,冒天下之大不韪把张伯端写到了《西游记》中,让作为宋朝人的张伯端解救了一位唐朝时期的皇后。小说中,朱紫国的金圣娘娘被妖怪抢去,有位张真人出现送了她一件紫霞衣,以保她不被妖怪欺负。这位张真人的原型,就是张伯端。我们看《西游记》会有很多误会,明明看着是佛教的范畴,可偏偏是道教的范畴。比如七十八回的佛道辩论,按字面意思理解应该是佛家和道家的辩论。唐僧说做和尚如何好,国丈说修道如何好。显然,唐僧是站在佛教角度,国丈是站在道教角度。但是细究内容,唐僧夸赞成佛好时所说的“为僧者,万缘都罢”等言语,实际出自道教三于真人的《心地赋》。而国丈所说的《修仙者骨之坚秀》出自宋仁宗皇帝写得《尊道赋》,这两篇文章都被收录在道藏的《鸣鹤余音》里,《鸣鹤余音》是专门收录道士及得道高人所作诗词的文集。因此,即便是在《西游记》里替佛教辩护的作品,实际上也是道家人所作。

《西游记》的作者很喜欢全真派,南宗以张紫阳为代表,北宗则首推马丹阳,也就是马钰。《射雕英雄传》和《神雕侠侣》中曾提到过,马钰是王重阳之后第一任全真教教宗,之后教宗之位由他的各个师弟传到丘处机那里,再由丘处机传给尹志平。第五十回《情乱性从因爱欲 神昏心动遇魔头》,开篇的词出自马钰所写的《南柯子·赠众道契》。“心地频频扫,尘情细细除”,你要经常扫除自己内心的杂念和事情,不要陷在杂念里面。“本体常清净,方可论元初”,要回到自己最初清净的状态。“性烛须挑剔,曹溪任呼吸”,性烛就是我们的一念灵敏,不管是多么昏聩,甚至是昏睡的时候,我们仍要保有令自己清醒过来的一个念头,就是让我们的性烛长亮。曹溪本是六祖慧能,但是这里的曹溪是道学,指我们身体上的一个穴位。曹溪一动就说明益阳出生,小周天切实运转了。之后就要注意“勿令猿马气声粗”,呼吸不能太粗。所谓心猿意马,猿马就是人的心和意。“昼夜绵绵息,方显是功夫”,昼夜之间,呼吸绵绵细细,用之不息,这是道家修炼的循环方式。

第五,《西游记》的经典依据既不是佛经,也不是《大唐西域记》,而是两本道教著作。第一本是《西游记》的文化原型《性命圭旨》,全名叫做《性命双修万神圭旨》。其作者在序言里托名自称是尹志平的弟子,但无从考证。《西游记》中的很多内容都可以在《性命圭旨》里找到对应点。神奇的是,小说中十万八千里西游途径的每一个地方,在我们的身体里都能够找到对应。第二本是张紫阳的门生,清修派创始人石泰的《还源篇》。《还源篇》是南宗的教材,石泰用八十一首诗词来指导学生修行,这八十一首诗词基本上与《西游记》中的八十一难相应。这两本著作在道藏里面都可以找到。近代以来,胡适、鲁迅等研究过《西游记》的大家,基本都不喜欢道教,也不去读道藏,于是对孙悟空的出处产生了不少猜想,比如神猴哈奴曼、中国的无支祁等,实际上在道藏中可以找到很具体的对应。

第六,数字。《西游记》中的数字都不是偶然得来的,而是源于道教及我们身体的一些依据,因此研究《西游记》的人务必要对数字敏感。比如5048这个数字。(一)西天取经只取回了一藏经书,这一藏经书加起来正好是5048卷;(二)西天取经取了整整14年,正好凑成5048天;(三)猪八戒的钉耙是5048斤,沙僧的手杖也是5048斤。为什么偏偏是5048呢?这就涉及到道教修炼过程中的一些规定。道教认为,人生下来5000日以后精气神就足够充裕了。这5000日,我们的身体内会生出铅、汞和刀圭。铅实际上就是我们所结的先天之气,汞是心神所结的这个水与火。刀圭泛指中央,代表用来调和的土。所谓修炼就是神气相依、心性相依,两相结合。我们出生5000天的时候会产生多少铅、汞和刀圭呢?各有3斤合48两,加起来正好是5048这个数字。不足数的兵器无以成神兵,不足14年,取经就不能算成功,不足数的真经就不算是真经。道教里还有很多关于数字的敏感规定,比如说要呼吸36次,磨腹81次等,这种敏感性是道教的独特法门,佛教里对这些看得比较开明。

再说72这个数字,孙悟空为什么会有72般变化?36是天罡数,72是地煞数。看过《水浒传》的人应该都知道,天罡比地煞厉害,之所以要选72是因为孙悟空代表了心。在《楞严经》里心有72相,其中第72相是猕猴相,孙悟空的72变对应的就是心的72相。另外,孙悟空的魂魄被勾到地府时有个编号是1350号,金箍棒刚好是13500斤,这个数值由道教修炼中人一昼夜有13500息而来。所以金箍棒其实代表了道教修炼体系中的气,加上孙悟空代表的心,意指人能心气合一、心息相依,是为如意,无不可成。金箍棒伸缩自如、能大能小,得名如意,奥妙就在于达到了心气合一。

第七,《西游记》复杂的象征系统会帮助我们看到它的本相。西天取经象征了一件什么事情?师徒五人的形象各自代表了什么?西天不是真正佛教的西天,究竟是什么地方?《西游记》里的如来佛从任意角度,包括佛教角度来说都是一个混杂体。若说他是释迦牟尼,他身处西天,身边跟随的是观音菩萨而非文殊、普贤,乍看又像是阿弥佗佛。若作者是站在佛教立场上,不可能不在意这一点的区分。

抛开《西游记》的道教背景不论,从常识来看,也能看出一些端倪。心猿意马是我们熟悉的日常语言,这个词对《西游记》来说别具意义。猿是孙悟空,它代表我们的心;马是白龙马,代表我们的意。心猿在小说中出现了33次,回目里就有17次;意马出现过5次,回目里有2次,“意马忆心猿”,白龙马在想他的大师兄,也就是猴子。再看回目和诗词,比如第五十回《情乱性从因爱欲,神昏心动遇魔头》。这一回悟空以金箍棒画一阻妖之圈,让唐僧等人坐在圈内等候,后来在猪八戒的教唆之下唐僧出了圈。走到圈外有三件摆放得整整齐齐的背心,沙僧劝猪八戒不要动,可八戒偏偏不听。沙僧是个没有主见的人,见猪八戒试穿了背心,自己最终也没能忍住好奇,唐僧便在一旁劝说他们,这就是情乱性从。猪八戒实际上代表了人性中的情欲,这就可以很好地解释他的表现,一直没能戒掉食欲、色欲等欲望。人的本性是静的,要靠心、靠意、靠情来把它唤起,所以它是被动的。“神昏”指的是唐僧。凡人的日常意识自然是贪生怕死、好逸恶劳等具有很多缺陷的,唐僧是个凡人,但对于我们却相当于一个神。道教里称之为识神,即是意识。如果修炼得好,摆脱躯壳就成了元神。孙悟空代表的心出去了,唐僧代表的神紧接着就动了,于是遭遇了魔头。由此可见,《西游记》明确、有意且非常清晰地给每个人物分配了代表人性不同方面的角色。

第八十九回说到,金土木计闹豹头山。唐三藏的三藏不是“三藏经”的三藏,而是要藏着金木土的意思。金土木是唐僧的三个大徒弟,金是孙悟空,木是猪八戒,土是沙僧。在《西游记》里有这样一个编排系统,类似《黄帝内经》用脏器的心、肝、脾、肾、肺匹配五行的金、木、水、火、土。心是孙悟空,肝和肾则是猪八戒。配以五行,则孙悟空是金、猪八戒是木、沙僧是土。配以生命的心、性、情、意、神,孙悟空是心、沙僧是性、猪八戒是情欲、白龙马是意、唐僧是神(日常的普通意识)。

孙悟空屡次被称为金公原因就在于心是属火的,而火能克金,因此他能管得住金,故为金公。金公二字合起来是铅,因此他还代表了铅。掌握五行生克的规律,我们可以进行一些简单的推算。猪八戒被称为木母,因为猪八戒是水,水能生木,所以他是木的母。金公、木母结合在一起,就成了汞,所以猪八戒又代表了水和汞。沙悟净是净土,净土当然属于土。道家修炼实际上是铅汞化合,由土来相助。沙僧好比中间的媒婆,因此在《西游记》里会用黄婆来指代他。唐三藏是后天的识神,是我们凡人的生命。因此唐三藏代表了人性全部的普通的特点,亦是人性堕落的根源。不知道大家是否有过这样的疑问,为什么唐三藏会跟猪八戒天然亲近,一见到猪八戒就高兴得不得了;看到孙悟空这样又聪明、又智慧、又勇敢的弟子反而像是气不打一处来的样子?日常人的心性都喜欢拉着你贪吃好色、好逸恶劳的人,而让你努力奋斗、积累智慧之类的却很难令人接受。贪图安逸总会把人推到深渊,变成灾难,此处与佛教里的转识成智颇为类似,唐僧只有转过去才会迎来金蝉脱壳,在未脱壳之前他的识神是昏沉的、懵的,所以他总是缺少判断、容易受欺骗。

通过总结《西游记》的象征系统,《西游记》其实描述了这样一个过程。第一是心猿拴牢。孙悟空本是顽石,并没有心,骂不还口、打不还手,脾气特别好,但是自从他师从菩提老祖之后,脾气就变差了,一言不合便大打出手,全是因为他有了心。菩提老祖的洞府位于个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灵台是我们后背上正对着心脏的穴位,灵台方寸是指心,斜月三星也刚好组成一个“心”字,孙悟空拜师学艺等同于到心里面去学习,学成以后便有了心。也许有人会觉得菩提老祖很神秘,为何教完就消失了呢?因为菩提就是我们的自性。孙悟空觉悟以后看到的其实是自己的自性,菩提老祖就成了他自己,这里旨在说明自悟的问题。第一回前半部分,孙悟空的学习就是明心见性的过程,至于后来他搅闹天宫,则是因为心性还没有拴牢,于是如来压制他,让他进入凡间重新磨炼,这就是收心、修炼的过程。

“意马收组,推情归性”是说八戒和沙僧把躁动的情欲推到了人的本性上,让情欲合乎本性。“金蝉脱壳”指的是人的日常意识完全进入到觉悟的意识当中,成为元神。第98回,“猿熟”“马驯”表明觉悟的完成。这种象征体系融合贯穿在《西游记》本身的回目中,在其结构里可以得到体现,对研究理解《西游记》很有帮助。

象征系统可以解释《西游记》中的很多事情,比如三打白骨精。汉地流行五种禅观,第一种就是白骨禅观,相当于“白骨精”在佛教中的原型,欲望较强的人可以修炼。白骨禅观在鸠摩罗什翻译的《禅秘要法》及《楞严经》里面都有所介绍,具体操作方法是持续打坐,观赏自己的脚指头起了一个泡,烂掉以后露出脚趾骨,一节节地观看,直到全身的肉都观赏掉,剩下一具骨架。如果心不净,骨头是黑色的,心净了,骨头是白色的;白骨留光,修禅的人化在一片白光中,就是觉悟了。白骨禅观在古代中国很流行,唐伯虎特意为此写过一首诗,叫《公案三生白骨禅》。为什么白骨精要打三次?难道说重要的妖精打三次吗?“三”包含在道教系统中,在《黄庭经》及其后来的一些经书里有所记载。人的肉身和识神之所以会死,是因为我们身上有三尸虫(又名三彭)青姑、白姑、血姑,三尸欲人速死是谓邪魔。修炼要长生不老最根本的一点就是要杀灭三尸,这样就可以解释孙悟空为何要“三打白骨精”。

另外,《西游记》中的孙悟空本来没有必要致六耳猕猴于死地,为什么非要将它打死呢?六耳猕猴是孙悟空的妄心、异心所化,也就是如来说的让众人看真心、妄心之动。为什么观音能够治得了其他的妖精,却奈何不了六耳猕猴?因为观音代表了妙观察智,即觉察的智慧,这个智慧是需要动的,心一动就会生出妄心,以致无法观察。而如来无所从来、无所从去,是本来面目,不动妄自然会现形。妄心是需要除去的,只有如来能够把握六耳猕猴所代表的妄心,所以最终在如来的默许之下,孙悟空击毙了六耳猕猴。

在小说第14回《心猿归正 六贼无踪》中,孙悟空刚刚被唐僧解救,第二天就杀死了六个强盗。“六贼”本属佛教系统,在道教中也有使用,是指人的感官,把心切到外面,眼看喜,耳听怒,鼻嗅爱,舌尝思,意见欲,身本忧。眼睛总想看好看的,耳朵总想听好听话,嘴巴总想尝美味,如何能阻止呢?孙悟空所代表的心可以,心是感官的主人,于是小说中孙悟空曾说“你们这六个贼。你不知道我这出家人是你们的主人公?”

再来说《西游记》里的七个蜘蛛精,它们代表了人的七情。为什么猪八戒跟蜘蛛精那么亲热呢?因为猪八戒代表的是情欲,跟蜘蛛精的情丝有切不断的联系,所以必得孙悟空用金箍棒把情丝搅乱,将七情打烂,猪八戒才能不受纠缠,这是修道的过程。

综合来看,从文化角度对西行取经的过程进行解读,实际上是对我们每个人生命里程的一个隐喻,象征了我们每个人探索生命的过程。这个探索并不是单纯的讲道理,而是“穷理、尽性,以至于命”,既要爱护、锻炼肉体,又要明心见性,做到性命双修。如此才有可能实现古代中国的文化理想,达到最高的人格形态:圣人、仙和佛,这是三教合一的。

参照《性命圭旨》里的普照图我们不难发现,《西游记》中的西方灵台等一系列地方在人身上都可以找到。孙悟空在取经团队西游之前到过灵台方寸山其实已经是西游了,从东胜神洲经过南赡部洲,又过两重大洋到西牛贺洲。事实上菩提老祖和如来同是在西牛贺洲,之所以互不相识是因为如来是人的即灭之性,菩提代表人的自性,若是悟了,就可以合二为一。为什么一定要去西天取经呢?因为西方所代表的是坤方(西南方),《易经》有言“西南得朋、东北丧朋”,另外经是跟炼经化气有关的。

所有《西游记》的活动在人身体内都有象征活动,这充分说明了《西游记》作者的道教视角。首先要修养身体、控制自己的心、把握自己的意;然后调整呼吸,使心气相和;最后实现身体的和谐,去除一切病源。不让七情、六欲、六识扰乱我们,通过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炼虚合道等步骤实现身体的转化。取经成功即成为了佛、仙、圣。

《西游记》展示了中国文化在三教合一时期,一个人一生追求、探索生命真谛的最高历程。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里也曾对这一点有所关注,他说如果要勉求西游大旨,其实谢肇淛的《五杂俎》里面说的就是以猿为心,以猪为意等,数语已足尽之。但由于鲁迅及其同时代的一批人不大关注道藏,所以很难清楚地一一指证、揭示《西游记》中各个人事物的象征意义。

揭开表象回归文本本身,这种解读应该属于一种文化解读,有别于近代以来鲁迅、胡适先生给我们建立的文学解读范式。一直以来,文学解读提醒我们《西游记》作者的才华不容忽视,小说的结构、材料组织技巧都值得后来人学习 。而文化解读,则可以从生命隐喻或者说从道教层面给出另一种注解,令大家对《西游记》有更好、更全面的理解。

 

https://www.suoduoma.com

上一篇:模拟炒股什么意思(模拟炒股游戏)

下一篇:多少钱可以炒股票(要多少钱才可以炒股)

相关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