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学习网

如何学炒股,入门炒股,股票入门,股票怎么玩,学习炒股网,股票技术,股票知识学习 - - 股票知识网!

市场经济的缺陷(市场经济的缺陷有什么)

2023-06-20 05:40分类:看盘技巧 阅读:

 

《三联生活周刊》刊发了一篇署名为“谢九”的文章,谈房地产市场与中国经济的关系问题。文中说:

今年上半年,我国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下降了5.4%,而去年同期增长了15%,房地产投资降温之快可见一斑。作为中国经济的重要引擎之一,房地产投资从高增长变成负增长,对中国经济的压力也是显而易见。

文章认为:中国经济在很大程度上靠房地产拉动,从积极的角度来看,房地产的繁荣有效拉动了众多上下产业链的发展,为中国经济做出了重要贡献,但从负面角度来看,房地产过度发展,地价和房价过高,也在很大程度上挤占了其他实体产业的生存空间。

作者得出结论:当前中国经济面临外部围堵的压力,能带领中国经济突围的,绝对不是房地产,而是高端制造业等实体产业。所以现在土地和房地产市场降温,是所谓“一鲸落,万物生”,对制造业等实体产业而言,其实意味着迎来了更多的生存空间。

这篇文章从头到尾,没有一个字是对的。但是,大部分人却都是这样认为的,因为它符合人们的直觉和只看表面现象的错误归因。

弗雷德里克·巴斯夏在他的不朽名篇《看得见的与看不见的》中说:

一个好的经济学家与一个坏的经济学家之间的区别只有一点:坏经济学家仅仅局限于看到可以看得见的后果,好经济学家却能同时考虑可以看得见的后果和那些只能通过推理得到的后果。

那么我们就来看看房地产市场降温背后那些“看不见的”到底是什么。

首先应当清楚一个事实,这一轮房地产市场的降温,以及“烂尾楼危机”,直接原因是信贷收缩的结果。美国大萧条和次贷危机,不是什么人的“动物精神”,更不是“市场经济的固有缺陷”,而是美联储信贷扩张政策导致的。

事实上,所有经济危机,都是美国政府一手制造的,然后甩锅给“贪婪的商人”、“可憎的投机者”等等。这是政客们惯用的伎俩。

新增信贷大量涌入房地产领域,满足美国曾经的“居者有其屋”计划。为了化解和转移风险,又创造了大量金融衍生产品。一旦一个环节失守,房地产暴雷随之发生,就会引发连锁反应,最终导致金融体系的崩溃。到那时,经济危机、企业破产、工人失业、社会动荡,就必然上演。这都是美国曾经真实经历的事。

决策层对此是心知肚明的,这是他们一直以来非常关注的问题,他们对此进行了专门的研究。所以在金融领域,相对采取了审慎和保守的策略,收缩房地产信贷,就是防范金融危机的一个基本动作。

但是各地房地产普遍发生低迷,根本的还在于各种管制和干预的因素(信贷政策本来就是干预的重要因素),也就是各种所谓的调控。在信贷收缩之后,发生爆雷和市场低迷,经济增长压力很大,于是各地又纷纷出台“保交楼”、放宽落户和买房资格、适当增加信贷的政策,财政部税务总局近期还出台了居民换购住房个人所得税退税政策,试图将房地产市场重新拉回来。

可是经济不是数学公式,在这边输入一个变量X,那边就必然出现一个变量Y。经济就是人的行动,人的行动不是数学公式和计算机程序,更不是条件反射。经济是复杂因素的结果,不是一刺激就上来的。今天打压明天刺激,以为就可以把经济随意操控,是“致命的自负”。因此我们发现,尽管出台了各种措施在刺激,房地产还是萎靡不振。

可是,明明有海量的人想买房或者改善住房啊,明明也有很多房子没有卖出去啊,怎么就刺激不起来呢?

因为大家手里没钱了。钱变少了,就要先满足比买房或者换房更重要的需求,例如吃饭和支付各种账单。只要有钱,谁不想买房子,谁不会买买买?哪里用得着“刺激”?

为什么大家钱变少了呢?因为企业变少了、或者规模缩减了、投资减缓了,所以很多人要么失业了,要么工资变少了。而与此同时,信贷扩张还在继续,储蓄在缩水,物价在上涨,生活成本加大了。

归根结底是,经济出问题了。

所以,不是房地产拉动了经济,而是经济拉动了房地产。管制少了,人们有了更好的工作更高的收入,所以能买起房子。工作变差了收入减少了,盖多少房子人都买不起,这时候房地产不但不会拉动经济,反而会摧毁经济。

说房地产拉动了经济,是典型的因果倒置,就是只看到表面现象,看不到它背后的原因的“坏经济学家”。其错误就像看到鸡打鸣,所以天就亮,因此把鸡打鸣看作天亮的原因一样荒谬。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均肉类摄入翻了好几番,我们能认为,是由于大家吃肉多了,所以经济进步了吗?当然不能。要吃更多的肉,你首先得有钱买肉,买肉的钱来自于你为他人提供的商品和服务。正是由于改革开放让大家都能自由地生产商品,满足他人需求了,所以大家才有钱买肉了。

大家都想多吃肉,而且通过为他人提供商品有钱买肉了,吃肉就成了真实的需求。有需求就有供给,所以就有人投资,生产更多的肉来满足人们的需求。

房地产也是一样的道理。必须是投资不断增长,企业不断壮大,所有人都有了更好的工作,通过给他人提供商品和服务取得更高的收入,所以才能买得起房子。

经济是一个整体,不是单细胞生物想象的那样,今天用房地产拉动一下,明天用消费刺激一下。

如果房地产能够拉动经济,那发展经济岂不是太简单了?集中所有资源拼命盖房子不就行了?为什么不去干?

因为人们收入减少了,需要房子,但是那不是真实的需求,因为他没钱买。所以这时候盖越多的房子,就越卖不出去,越是浪费资源毁灭经济。

当初鄂尔多斯房子盖得鳞次栉比,然而却成了“鬼城”,鹤岗的房子盖得非常多,但是它们的经济发展了吗?没有的,全是负资产。

我们还可以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个问题。

一段时期、一个地方的房价高的时候,反而是人们能买得起房子的时候;房价低的时候,人们反而买不起了。这是为什么?

这告诉人们,价格从来不能看某一商品单独的数据,而永远是相对价格的概念。你说一个苹果5块,说明不了任何问题,你必须知道5块钱能买一个苹果两个梨,才知道苹果比梨贵;当5块钱能买1.5个苹果,仍然只能买两个梨的时候,你就可以判断出苹果相对于梨降价了。

同理,房价上涨的速度,低于工资(劳动力的价格)上涨的速度,那么房价实际上是低的;反之,房价虽然涨得慢,但工资涨得更慢、没涨、甚至失业了没工资了,那么房价实际上是高的。

改革开放之前,房子很便宜,但是人们住得非常逼仄,什么原因?经济发展程度低,人不能自由流动,是根本原因。若从房价收入比来看,就是因为相对于房价,工资即劳动力的价格更低,所以大部分人没有自己的房产。改开以后,房价节节攀升,更多的人反而有了自己的房子,就是因为人们的收入相比于房价提高了,所以买得起房子了。

那么很显然,要想让人们买得起房子,就要提高人们的收入,让收入增长速度超过房价增长速度。

怎么样提升人的收入呢?

资本多了,技术进步快了,单位投入的产出更大了,劳动生产率高了,收入就提升了。投资增速了,企业多了,劳动力的供给是有限的,企业就要开出更高工资竞争劳动者,所以收入就高了。

资本多、投资多、企业多的前提条件是什么?是市场经济,就是要尽可能地减少管制和干预,让人们的财产权有保障。有恒产者有恒心,人们才能积累更多的资本,投资于长远,推动形成更多的企业,所有人的福利随之改善。

一年要关好几次门,有些行业只准一部分人干,不准另一部分人干,今天锤这个明天锤那个,就没人敢积累资本了。资本少了,收入就下降了,人们就买不起房了。

那众多的经济学家为什么热衷于说房地产拉动了经济增长,房地产低迷就拖累了经济,似乎“成也房地产,败也房地产”呢?

因为这样说能够实现一个乾坤大转移,将矛头对准房地产行业,让房地产行业成为背锅侠。那给人一种强烈的暗示:是房地产将经济搞垮了,把人搞穷了。这能迎合公众的情绪,让他们看起来像一个替公众请命的良心知识分子,由此赢得更高的地位;更重要的是,真正导致经济萧条、人们买不起房的原因,反而隐藏不见了。

至于文章中说的“房地产挤占了其他产业的生存空间”,纯粹是不懂经济学的胡说八道。产业没有什么挤占不挤占的,经济不是静态均衡的概念,而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什么产业应当发展,不是谁规划出来的,而是看消费者的需求急迫程度。哪个行业应当优先发展,反映了消费者的主观价值排序。消费者都需要改善住房,都愿意为房地产行业金钱投票,房地产行业才能发展。这恰恰说明资源被企业家配置到了消费者最迫切的需求上。

还有莫名其妙的“一鲸落,万物生”,更是信口开河。怕就怕,鲸落了,万物也落了。因为海洋的水质已经不适合万物生长了。

购买力可以成为推动

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

 

有人说,美国新冠疫情那么严重,为什么没有被击垮,是因为美国在食物链顶层玩的是金融,这种看法是片面的,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除了高科技和金融,美国还是农业大国,物产丰富~包括,地上和地下资源,在世界都是名列前茅。

财富的源泉是劳动生产率,当然,劳动生产率也是货币的根源。在市场商品经济历史条件下,货币只是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等价物,进而成为,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去从事生产劳动、工作、创造、服务,去从事一切有利于社会发展进步的事业。

美国是资本主义国家,一切都是以钱为主导,去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市场经济。应该说,在市场商品经济历史条件下,生产和消费,经济发展和购买力,二者相辅相成,互为促进,没有生产的消费和没有消费的生产,都是不能成立的。

客观地说,这种经济模式,在历史上起到了推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作用。应该说,市场商品经济,财富总量,或者说,人们整体富裕程度,决定于科技和生产力发展水平。

然而,在这个基础上,还取决于人们购买力水平和消费能力,却往往被忽视,亦或不被重视。因为,在科技、生产力和经济发展水平一定的前提下、一定时期内,人们的购买力和消费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并且能够促进生产力和经济发展规模,进而增加财富总量,提高人们生活水平。

这种相辅相成、互为促进的关系,完全符合唯物辩证法的规律。符合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的客观规律。

市场商品经济不是万能的,这种经济模式,在相对落后时期,尽管能够激发市场活力,促进生产力提高,带动经济发展,但其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尔虞我诈,为了钱不择手段,贫富差距日益拉大,人们思想境界的衰退等。而所谓的经济危机、金融危机,其实质还是人性危机、信仰危机、道德危机、人们思想意识,思想觉悟、思想境界衰退的危机。

因此,人类世界发展进步,不能只用一种模式,一种方式。扬长避短,多种方式并存,经济社会才能又好又快向前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发展阶段,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迈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正确运用和规范引导资本,使资本在促进生产力快速发展的同时,能更好地服务于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导向、服务于共同富裕、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框架下的高质量发展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资本的本质及运行规律

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是指具有经济价值的物质财富及其社会关系。实现自我增值是资本固有的属性和存在目的。资本在运作过程中贪婪地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属性和趋势就是“资本逻辑”。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只顾自身扩张的资本以大量吮吸劳动力和自然资源为代价,由此导致各种危机,使资本动力作用不可持续。由此可以看出资本具有两重性。资本推动扩大再生产的动力作用和追求剩余价值最大化之间具有深刻的内在矛盾。资本的两重性及其矛盾,决定了社会主义对待资本的基本立场与态度。

改革开放不断向纵深推进,资本的两重性和矛盾性进一步显现。中国改革开放的过程伴随着对资本的认识运用过程,从排斥、摒弃资本到运用资本,再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发展资本市场是中国改革的方向”,特别是十八大以后,全面深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市场的资本配置作用被放在一个更坚实的理论认知和制度设计的层面上,资本有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党的十九大以来,“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是对当前世界格局和体系发生深刻变化做出的重大判断。国家间的战略博弈全面加剧,我们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风险、矛盾和困难。我们必须透过纷繁复杂的现象看本质,要认识到资本逻辑的利己、对抗和扩张的特质,才能洞悉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根源,进而运用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的资本,才能在变局中因势利导、顺势而为,牢牢把握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主动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能力驾驭资本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资本的引导和规范能力。社会主义是为了克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根本矛盾而来到世间。然而,社会主义率先在经济落后的国家建立起来。马克思没有也不可能给出现实社会主义如何发展的答案。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探索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即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通过市场经济,对“资本逻辑”的驾驭来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经济发展获得巨大成功的一个关键因素,就是我们既发挥了市场经济的长处,又发挥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我们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大前提下发展市场经济,什么时候都不能忘了‘社会主义’这个定语。之所以说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要坚持我们的制度优越性,有效防范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弊端。”

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市场经济对资本的影响力和控制力。资本的两重性即生产力属性和生产关系属性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有新的特点。资本作为重要的生产要素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同样极大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而生产关系因素发生了根本变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经济制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资本形式主要有:国有资本、集体资本、私人资本、外国资本等。其中国家和集体占有的资本是社会主义资本的主体;私人资本是社会主义资本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决定了社会主义资本的本质特征与资本主义私有制及雇佣劳动关系的资本有本质的不同。这也决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资本治理的重点:持续推进公有资本逻辑的建构和发展,确保公有制经济在质上有控制力并提升效率和效益,不断夯实社会主义制度的经济基础。非公有制经济是推动社会生产力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的重要引擎,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就是要既着力预防和遏制私有资本逻辑泛滥造成的负面效应,又不断激发非公有制经济的市场活力,充分利用资本发展生产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资本的运行趋势。中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做出了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的伟大创举。为实现发展生产力的目标,选择了重新引入资本,为避免资本无序扩张,给资本设置“红绿灯”,就是让资本在法制框架下科学发展,确保生产力发展的目的是实现共同富裕,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中国共产党有能力在利用资本逻辑积极效应的同时,限制其消极效应,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朝着马克思设定的科学社会主义的方向前进。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吹响全面深化改革的号角之际,更进一步重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能丢,丢了就不是社会主义。”

由此看出,资本治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驾驭资本、超越资本,充分运用资本的伟大文明作用,避免负面因素,使资本能为新发展阶段的目标服务是当前的重要任务。要不断探索利用资本在发展生产力时蕴含的巨大作用,同时系统地做好规范引导工作,使资本服务于共同富裕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中央财经大学/杨雪斌

当今职场的我们都知道这么一句话,会干的不如会写的,会写的不如会说的。但市场经济下的一个重要原则不就是谁为社会做出更多贡献,谁就能获得更多收入吗?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悖论?

本期视频节选自文贝刀著《物质自由》,我们分析一下市场经济社会的若干弊端之三——社会越来越浮躁。

在任何时候我们都希望所处的社会是一个公正的社会,在这个社会,无论你做什么,说什么都会得到你应得的回报。

在自然经济下,如果不考虑天气气候的影响,每个家庭或个体的收获将会与他的付出成正比,付出多,老天爷给的收获就多。这时候,我们可以说这是一种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自然评价机制。

当市场经济开始出现,但社会中的经济单位仍以个体或家庭为主时,各个经济单位或各个家庭、每个人需要通过交换才能获得想要的物资,他们的付出也能得到公正的回报。决定各家庭经济单位收入的是该家庭经济单位的若干客户。如果有更多的客户喜欢这个家庭提供的产品和服务,这个家庭就能获得更多的收入,反之亦反。此时社会中是相对公正的多对一的评价机制,这种评价机制能够相对公正的评价个体的付出和贡献。

而随着交换的出现和发展,市场经济下的雇佣制逐渐盛行。此时,尽管社会中会有一些人成为创业者或企业家,个体经营者。除了他们,社会中的大多数人将受雇于某个机构或企业而成为各个企业或机构内部的一颗颗螺丝钉。这时,决定社会中大多数人即被雇佣人员的收入的因素有两方面:一是企业在全社会中的雇员平均收入水平;二是个体在企业内部的收入分配。

如前文所述,由于不同行业在产业链中所处的位置不同,其控制资源和禀赋的能力也不同,不同行业的盈利能力也会差异较大。简言之,企业盈利水平越低的行业,市场竞争越充分;反之则竞争不充分,甚至垄断。一般而言,只有盈利能力强的企业,雇员平均收入水平才会高。

个体如何进入收入高收入的行业或企业呢?员工的个人素质固然重要,但企业的选人机制更重要。可以说是企业决定招聘的少数人即各级管理层决定了大多数雇员的选取。

再看企业内部雇员的收入是如何确定的呢?有时企业内的评价机制也会是一种相对公平的预设机制,如计件工资下,员工为企业生产多少产品,企业就可以付给员工多少收入。

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分工的进一步精细化,能够通过预设的机制精准评价雇员贡献的工作岗位越来越少了。这时,决定员工收入多少,是否升迁将会由少数管理层决定。事实上,也是少数管理层决定了人才的招聘和选用。

少数管理层如何决定呢?有一些英明、正直的管理层可能能够清晰的了解各员工的贡献和价值,因此会根据员工的价值和贡献公允的给予员工应得的收入和升迁机会。但不是每一个管理层都特别了解下属员工的方方面面,更不是每一个管理层在评价下属时都不会夹杂个人的私人感情,私人利益在其中。也就是说少数管理层对多数下属员工的评价是无法做到独立、客观、合理的。

如果说自然经济下的多对一的评价机制能够总体反映个体的付出和贡献,那么随着市场经济比重越来越高,个体的收入高低与他们的付出和贡献越来越不直接相关,市场经济下的评价机制则逐渐变成了难以公正评价个体的付出和贡献的一对多或少对多的评价机制。

那么在这种有失公允的资源分配机制下,作为被评价者的我们如何能让资源分配方案更倾向自己呢?如何才能让那些评价者更喜欢自己呢?

现实生活中,大家都会喜欢那些颜值高,有趣、乐观外向、善解人意、总能给自己带来尊严和快乐的人,会钦慕那些口才好,学历高,具有名校背景,名企背景,家庭背景好的人。或者说大家都喜欢那些一看起来就光鲜亮丽的人,展现表达能力强的人。管理层也是这样。因此,在同等条件下,这些能快速给他人带来感官冲击的人会比其他人拥有更多的机会。即便所有人都知道这些特征不是一个人的全部,但这并不重要。没有人在乎名校背景的他是不是一个会说不会干的草包?没有人在乎一个英俊皮囊下的他底层性格是否残缺?

因此,从众多被评价者角度看,在一对多的评价机制下,聪明的人每天琢磨的不是怎么样能做出对社会,对他人有价值有贡献的事情,他们更多琢磨的是如何能够让那些能够决定自己未来,能够为自己带来更多利益的评价者如各级管理层能发现自己,喜欢和欣赏自己。一旦发现自己不受待见了,他们往往会诚惶诚恐,而如果发现自己越来越受喜欢则会心花怒放。

虽然某些行业确实需要通过一些更吸引人的外在的表现力和展演力才能为他人提供更好的服务,如演员、公众人物等等。但所有行业中的雇员都需要拥有这种外在展示能力才会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吗?即便这些显性化的外部特征、这种表达展示能力很重要,但真的已经重要到所有人都希望具备的程度了吗?在那些推动人类历史进程的科学家、社会学家、政治家、军事家身上,这些外部特征对他们成为伟人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吗?稍微有判断力的人都知道仅仅拥有这些特征几乎毫无意义。但这仍不妨碍人们对这种外部完美特征的追捧。因为拥有这些特征就意味着丰富的物质、较高的社会地位,就意味着世俗眼中的成功。

因此,在市场经济下生活的你我,尽管从小到大的传统教育和文化都被告知不要以貌取人,要用人所长,善于发现各种美。但残酷的事实却是我们发现那些能直接带来感官刺激快感的人和事物也就更加容易获得世俗的成功。而这种成功又会引导大家越来越追求和喜欢那些能直接带来感官快乐的人和事物;越来越不愿意深刻思考,越来越不愿意反思自身对于全社会的价值究竟应该是什么,也越来越不愿意沉下心来体会和品味周围世界中的更深层次的美好。社会也就变的越来越肤浅、越来越浮躁。

下期视频我们将分析自然经济社会的竞争压力。谢谢大家观看。

https://www.suoduoma.com

上一篇:新材料概念股(新材料概念股云财经)

下一篇:BBD指标源码(bbi指标的实战技巧)

相关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