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学习网

如何学炒股,入门炒股,股票入门,股票怎么玩,学习炒股网,股票技术,股票知识学习 - - 股票知识网!

丝绸之路 概念(丝绸之路股票交易中心)

2023-04-08 15:25分类:短线技巧 阅读:

 

“莽昆仑,把汝截为三截,一截赠欧,一截遗美,一截还东国”。环顾全球,如今世界上能够有潜力发挥跨洲运作的恰是这三股力量

张信刚/文

欧亚大陆的地理和气候适于交通,因此人类很早就能逐段贯穿整个大陆并进行分段贸易。

公元14世纪,在蒙元帝国的统治下形成了连通东亚与西欧(也包括东非海岸)的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这一复杂而庞大的交通网络之建立可以说是人类历史的地理宿命(相关报道见《财经》2016年第30期“古丝绸之路:人类历史的地理宿舍”)。近500年来,世界各大洲的经济、文化、社会发展很不均衡;展望未来,重新崛起的中国将发挥重要作用。

欧亚大陆上的各国(以及一些非洲国家)将在互利互惠的原则下建成促进人类进一步发展的新丝绸之路。

这是欧亚大陆的历史宿命,也是“一带一路”的历史渊源。

西欧勃兴,海权领先

大约3500年前,地中海东部克里特岛上的居民受到埃及文明和希伯来文明的双重影响,创造了米诺斯文明。3000年前,米诺斯文明北传到希腊半岛,成为欧洲文明的源头。希腊文明西传到意大利半岛,形成了罗马文明。

公元1世纪-2世纪,罗马帝国最为强盛,控制莱茵河以南和多瑙河以西的欧洲,以及地中海周边地区,东达高加索。公元4世纪,罗马帝国的首都东迁到君士坦丁堡(今伊斯坦布尔),形成了日后的东罗马帝国。而罗马帝国的西部边疆从这时起连续遭到来自亚洲的匈人(Huns)和欧洲北部的日耳曼人的侵袭与占领。

公元476年,罗马城陷于日耳曼“蛮族”之手,帝国秩序被摧毁,西欧因此陷入六七百年的社会混乱与文明停滞。这段时间里,东罗马帝国形成了使用希腊文的基督教东方正教和后世历史学家所称的“拜占庭文明”。

公元7世纪,伊斯兰教兴起于阿拉伯半岛,在短短数十年间灭亡了文明古国埃及和波斯,也重创了东罗马帝国。公元8世纪,阿拉伯帝国跨亚、欧、非三洲,西达大西洋,东至印度河。公元10世纪-11世纪是阿拉伯-伊斯兰文明的黄金时代,从西班牙到阿富汗的穆斯林学者经过200年对希腊、波斯与印度文明的学习与综合,创造出辉煌的中世纪文明;数学、天文学、医学举世无双。

11世纪,欧洲农民用新式的铁犁进行深耕,因此粮食增产,人口激增。各地建立了以自给自足的庄园经济为基础,以大小封建主之间的依附关系为政治架构的社会秩序。随着农业的发展,西欧出现了不少以商贸和手工业为主的村镇(bourg),因此也出现了不依赖土地的市民阶层(bourgeois; 一般汉译“布尔乔亚”)。

此时,西欧人充满自信与活力。在西部的伊比利亚半岛(西班牙和葡萄牙),基督教政权开始了它们的“再征服”,逐步驱逐自8世纪以来就统治伊比利亚各地的北非穆斯林。在东部,遭到塞尔柱突厥人进逼的东罗马皇帝向罗马教宗求援;罗马教宗乌尔班二世于公元1095年倡议欧洲基督教徒组成十字军前往东方,夺回被穆斯林占领了400多年的圣城耶路撒冷。怀着宗教狂热和偏见,以及对东方财富的觊觎,西欧各地大小贵族(主要是法兰克人;包括被教会封为殉道圣人的法国国王路易第九)和不少小市民在12世纪至13世纪组织了七次十字军东征,占领耶路撒冷,又在叙利亚和巴勒斯坦建立了几个拉丁王国,维持了100多年的统治。

将近200年后,十字军逐渐失去动力,于13世纪中叶被穆斯林军队驱逐。恰在此时,蒙古大军从东方来到叙利亚,曾试图与十字军合作打击穆斯林,但没有达成协议。1260年,蒙古大汗蒙哥去世,蒙古军西征首领旭烈兀(忽必烈之弟)为参与大汗的选举而率军东返,只在叙利亚留下小量部队。结果这部分蒙古军被埃及的马木留克(奴隶)军剿灭,几十年间声势浩大的蒙古军锐势尽失。

在12世纪-13世纪两个世纪里,无论是在利比里亚还是在地中海东岸的西欧人接触到了先进的阿拉伯-伊斯兰文明,于是大量翻译阿拉伯文的数学、天文学、哲学、宗教、医学、航海、地理学著作,也从阿拉伯文转译古希腊文的典籍。这可说是欧洲文艺复兴的萌芽期,为停滞了多个世纪的西欧社会补充文化养分。

与西欧文艺复兴密切相连的是东罗马帝国的覆亡。塞尔柱突厥人的一支(奥斯曼人)于14世纪进入东罗马帝国的欧洲地区;1453年,奥斯曼人攻占君士坦丁堡,罗马帝国第195位皇帝战死在城墙上。这100多年里,大批希腊人逃散到西欧各地,许多人成了西欧贵族和上层市民的家庭教师。也有许多希腊匠人进入西欧,提升了西欧的手工业水平。最重要的是,古典希腊人本主义的传入使西欧社会得到“再生”(“Renaissance”;一般汉译为“文艺复兴”)。

另一方面,素来对基督教徒颇为宽容的伊斯兰社会在12世纪受创于十字军后转变为保守,敌视“法兰克人”(阿拉伯人对西欧人的统称)并抗拒他们的文明;这种心态在16世纪西欧勃兴之后对伊斯兰文明的发展很是不利。

由于阿拉伯穆斯林和突厥穆斯林长期阻断欧洲人与东方的直接贸易,西欧人在文艺复兴时期也开始寻找通往亚洲的新路径。

在利比里亚半岛,获得胜利的基督教徒一面用宗教法庭迫害穆斯林和犹太人,一面又学习阿拉伯人的科学和航海技术。葡萄牙皇室连续100年奖励本国海员沿非洲西岸向南试探新航路;西班牙皇室则资助哥伦布从大西洋的西端找寻亚洲。法国和英国经过彼此的百年战争后,也开始寻求海外贸易和殖民的机会。

1492年,哥伦布到达他以为是印度的中美洲。1534年,法国探险家卡尔提叶进入加拿大的圣劳伦斯河,竖立了一个高大的十字架,声称这片土地是法国国王的领土。

此时,蒙古帝国早已衰落,自认是成吉思汗继承者的帖木儿所建的大帝国也已分裂。于是欧亚大陆上陆权至上时代告一段落,海权逐渐取代了陆权,成为欧洲国家日后称霸世界的基本条件。

工业革命,海外帝国

公元16世纪上半叶,西欧发生了三件大事。一是葡萄牙和西班牙开始大量占据海外殖民地。二是始于意大利的文艺复兴传遍西欧各地。三是莱茵河以北日耳曼贵族统治地区的宗教改革运动。

这三个事件发生在西欧的不同地区,但彼此有相当的关联。其中一个因素就是蒙古人在13世纪至14世纪创立的交通系统成为欧亚大陆历史上最为便捷和安全的通道,使欧亚大陆两端的商业、科技、思想交流都变得迅捷而方便。这个时期,东方的造纸术、印刷术和火药在西欧开始普及,一般人的文化程度得以提高,军事力量也大为上升。

1517年,德国教士马丁路德在他的教堂门口贴出95条论述,抗拒和谴责罗马教廷,掀起了西欧的宗教改革运动。他鼓励信众阅读《圣经》,主张个人可以直接和上帝交往,不必借助于教会认可的圣人。这项主张是文艺复兴时期人本主义的体现,而它的物质基础则是《圣经》通过纸张与印刷被许多人所拥有,不必再以人手抄在羊皮上。马丁路德曾说,上帝对我们最大的恩宠就是赐给我们印刷术。由此可见,西欧的全面勃兴不是一个偶发事件,而是若干因素的积聚效果。人类文明素来是通过互相学习与借鉴而发展的。16世纪西欧勃兴包含着中国、阿拉伯和希腊人的智慧。

西欧的勃兴可以这样总结:作为动物界一员的人类意识到,通过自己的理性可以认识客观世界。从对理性的重视,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开始,西欧人在自然科学和技术方面取得了飞跃;在人文和社会方面,宗教改革运动说明欧洲人已经脱离了中世纪的迷信和愚昧。

宗教改革运动中,不少新的教派主张个人不只要期盼死后的天堂,也要通过勤俭努力求得在现实世界上的美好生活。因此,大多数欧洲人既没有摒弃对上帝的信仰,又体现了文艺复兴的基本精神——人本主义。

在这一个物质逐渐丰裕的社会变革过程中,先是葡萄牙人、西班牙人,继而有荷兰人、法国人、英国人纷纷外出探险,寻求个人的满足和财富。西欧勃兴的主要外在表现是攫取海外殖民地,而海外殖民和由之而起的海外贸易令大量黄金白银流入西欧。黄金和白银在西欧大量流通刺激了更多的商业活动,贸易越加重要。经济学家所称的“重商主义”于焉开始。

与此同时,西欧各国皇室眼见海外殖民地带来的丰厚利润,主动组织力量支持并鼓励国民出外贸易、探险、占据殖民地。荷兰的东印度公司是早期的例子,之后法国和英国各自建立了特许的公司进行贸易和经营殖民地。英国的东印度公司一直是英国在印度的统治者,直到1858年维多利亚女王正式成为英属印度的元首。这种由皇家特许公司统治海外殖民地的做法,正是因教育普及而注重法治的西欧国家采取的变通办法:国家赋予这些公司特殊的法律地位,默许它们在海外进行本国不容许的奴隶买卖和鸦片贸易。

一次大战,北美超前

19世纪中叶,美国南北战争结束,加拿大成为英国的自治领,自此北美洲出现了两个主要由欧洲移民组成的新兴强国。两国都从大西洋地区修建通往太平洋海岸的铁路,并且在过去鲜有欧洲人居住的地区开发矿产和发展大规模高效率的农业。

美国和加拿大虽有明显的不同之处,但是大多数人的语言、宗教、社会习俗和经济发展程度相同。在长达6000公里的边界上两国都不驻兵设防,双方公民不需要护照,仅凭驾照即可通过边境。美国和加拿大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友好的两个相邻的大国和强国。

20世纪初,老牌的殖民国家葡萄牙和西班牙已经式微。当时全世界最有力量的殖民国家是英国、法国和俄罗斯;19世纪末期才统一的德国和意大利正在追赶,工业化的速度极快。德国在东非和西南非各拿到一块殖民地;意大利也在非洲之角夺得两块殖民地。

就工业能力而言,美国和加拿大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开始显出非凡的创造力。电话、电影、留声机、发电机、电冰箱、交流电网和飞机的发明者都在北美洲。另外,美国和加拿大是全世界最早实现十年义务教育的国家。

第一次世界大战于1914年爆发。英、法、俄三国合力对付德国,德国仅得到日薄西山的奥匈帝国和奥斯曼帝国的支持,居于战略弱势;但是德国初期士气旺盛,战绩辉煌。在这次大战中,工业革命的成果被充分利用在战争中。飞机发明仅仅十年之后,交战双方就各自成立了空军,把战争由往日不脱离地球表面的二维空间延展到空中。

本文意在论述“新丝绸之路”;因此德国飞行员“红男爵”李希特霍芬(M. von Richthofen)值得一提。他出身贵族家庭,11岁入军校。一次大战开始时,他任骑兵,在东线作战;1915年被调到西线,开始学习飞行。当时的空军战机主要是双层机翼的单人小飞机,驾驶员用身上的佩枪射击敌机人员;也有部分双座的飞机,有一名驾驶员和一名使用机关枪的观察员。李希特霍芬先任双座飞机的观察员,不久转任单人飞机的驾驶员。他智勇双全,飞机漆成红色;据德方统计,“红男爵”总共击落敌机80架,是一次大战中最著名的英雄。1918年4月21日,他击落第80架敌机的次日,李希特霍芬被地面的机关枪击中,坠机身亡,年仅25岁。“红男爵”与丝绸之路有特殊的渊源——1877年首先提出“丝绸之路”这个名词的德国地理学家李希特霍芬(F. von Richthofen)是他的伯父。

“一战”中美国始则按兵不动,坐山观虎斗,继而宣布参战,出兵打败德国。战争中间,俄罗斯发生革命,退出了大战。法国在战争中人员伤亡十分严重,但国力没有倒退。英国也受到严重冲击,但是仍维持世界第一强国的地位。美国才是真正的胜利者:在战争没有结束前提出了“民族自决”的口号,鼓励殖民地在战后争取独立;但战后却保留了1898年从西班牙手中夺取的殖民地——古巴的一部分、波多黎各和菲律宾。

二次大战,美国霸权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德国和奥斯曼帝国损失最为惨重。德国被迫制定魏玛宪法,付出巨大的赔款,备受战胜国的摆布;奥斯曼帝国完全解体,在北非和西亚的领土被英、法分别接管。德国因为受到战胜者的羞辱而民族主义盛行,促成1933年纳粹党获选执政。意大利虽然是一次大战的战胜国,但痛感自己没有赶上殖民主义的早班车;法西斯党人执政时,于1934年入侵东非古国埃塞俄比亚,成为最后一个试图在非洲建立殖民地的国家。

1939年,德国入侵捷克,英法无奈地出面干预,引爆了第二次世界大战。这一次与德国结盟的是法西斯党人执政的意大利和早已入侵中国的军国主义统治下的日本。中国在1937年全面抗战以后以及二次大战在欧洲爆发后,美国仍然不愿直接卷入“他人”的战争,一直到1941年日本偷袭珍珠港后美国才对日宣战,同时参加了欧洲的战争。战争结束,美国主导新的国际秩序。

冷战期间,苏联领导的社会主义阵营曾经给美国以及西欧各国造成了威胁。但是由于苏联总体经济力量薄弱,农业落后,重国防工业而轻民生工业,它的颓势很早就已经显现。在里根任美国总统时,就有美国学者预言苏联会在10年-15年内解体,主要原因将是波罗的海和中亚的加盟共和国闹独立。1989年,柏林围墙倒塌。1991年苏联正式解体,世界霸权完全落在美国手里。

这个霸权的取得与巩固,当然有赖于军事力量和政治运作。但是支撑军事和政治力量的是经济和文化力量,而经济和文化力量的来源是社会的良好管治和个人创造力的充分发挥。从二次大战前到今天,美国在经济和文化创造力方面确实在全世界领先。

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的七八十年是人类历史上科技进步最为迅速的时期。原子弹、电视、半导体、激光、电脑、互联网、手机、纳米技术、卫星、空间站、基因技术、干细胞等等把人类的生活方式带入全新的时代,而这些创新都是在美国出现的。文化上,从20世纪中叶开始,美国式的衣着、音乐受到全世界的喜好;好莱坞的电影受到各国的欢迎和模仿。

然而在地缘上,美国的国土安全既受到太平洋和大西洋的保护,又因为相对隔绝而不能在欧亚大陆(以及非洲)随处任意发挥力量,必须在各地寻求同盟与基地。

丝绸新路,须靠东国

20世纪下半叶,美国的航空力量傲视全球,构成远途投射美国军事力量和发挥文化影响的基础。1969年美国登陆月球,此后继续发展了许多空间技术,包括空间穿梭机、各类卫星和长期空间站等。70年代,美国首创互联网;40年之后,全世界都成为互联网的天下。人类对自然界和社会的理解越来越广阔和深刻,也越来越精微细致。

20世纪最后20年,世界上影响最深远的发展就是中国加入经济全球化的过程,成为今日欧亚大陆上最为突出的力量。40年来,中国已有超过6亿人口(美国人口的两倍)脱离了贫穷并接受了现代教育;全国农村人口与城市人口的比例从70年代的8比2 改变为今天的大约5比5。这么多人口的智能开发是任何人类社会所未曾有过的。而这些成就的基本原因是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在政府的调配下所修建的屋宇、公路、铁路、桥梁、隧道、电网、光纤,也包括水渠、水坝、电站、海港、机场的建设。这些基础设施的兴建是几千年人类文明的结晶,也是人类文明建设最大规模、最快速的总演练。

回顾欧亚大陆人员、思想、货物的交流情况,是古代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要进一步发展当前的世界,让人类文明结晶以现代科技和管理手段惠及当代的大多数人类,就需要建立欧亚大陆上(以及一些非洲国家)新式的交通大动脉。

不论飞机和互联网多么便于交通,大量物资的运输和众多人员的来往仍然需要陆上和海上的通道。中国提出来“一带一路”的概念,特别注重发展中国家的基础设施。这是基于中国自身发展的经验,又是多数发展中国家的实际需要。

“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引起国际社会广泛关注,论者褒贬不一。

中国历史与丝绸之路关系密切,因此中国的倡议有天然的吸引力。其次,中国有怀柔远人的历史传统及援助亚非国家的现代经验;这些既可以使中国得到“长时段”的参照系,避免急功近利的行为,也会使“一带一路”的概念更容易被有关国家所接受。再者,中国既是海洋大国,又是陆地大国,具有陆海两方面的地理纵深与历史经验;因此“一带一路”有如一首协奏曲,两者既必须相互配合,又可以各自发挥。同时,中国目前具有强劲的经济动力,丰沛的金融资源和雄厚的科技实力。以上这些优势对新丝绸之路的建设以及建设过程中所必须的广泛国际合作都十分重要。更何况,中国与任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都没有过文明或是宗教冲突;而欧洲十字军、欧洲殖民主义和当前欧美国家以我为准的心态和反穆斯林的情绪会使相当多国家的人民对欧美再度直接进入自己的家园有心理抗拒。

1935年,毛泽东写道:“莽昆仑,把汝截为三截,一截赠欧,一截遗美,一截还东国”。环顾全球,今天世界上能够有潜力发挥跨洲运作的恰是这三股力量;而对众多发展中国家来说,最好的情况莫如这三股力量协调与合作。美国现在是世界霸主,但霸主也不可能什么都必须牵头。欧洲是当今世界最大的经济体,科技力量雄厚;但欧洲的内聚力正在涣散。这三股力量中,最有动力,又最没有阻力地从事建设21世纪新丝绸之路的应该就是毛泽东笔下的“东国”。然而,没有欧美的合作,“东国”的倡议也很难顺利推行。

盼望发展中和发达国家都能支持“一带一路”,以互助、互信、互惠和共商、共建、共享的方式,达到各国集体繁荣的目标。古代丝绸之路将被赋予新生命;欧亚大陆将实现促进人类文明进一步发展的历史宿命。

作者为香港城市大学荣休校长、北京大学及清华大学名誉教授,编辑:王延春

(本文首刊于2016年12月19日出版的《财经》杂志)

 

【小丝按】2020年6月19日起,2020丝绸之路周的配套特展之一的“众望同归:丝绸之路的前世今生”在中国丝绸博物馆开幕。为此,我们特别邀请了一批丝绸之路相关的著名学者为“众望同归”特展提供咨询并写作了相关文章。我们将在中国丝绸博物馆微信公众号及相关平台陆续刊登,第三篇由北京大学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心杭侃教授和中国国家博物馆肖灵轩博士提供。

 

一、丝绸之路

 

穆罕默德说:“学问虽远在中国,亦当求之。”丝绸之路源自于不同文明间的相互吸引。这种吸引与东西之间的地理环境有关。

 

几千万年前开始的喜马拉雅造山运动改变了亚洲的地貌,造成了青藏高原、兴都库什山和伊朗高原,阻断了来自印度洋的暖湿气流,使辽阔的亚洲大陆中部出现了大片荒漠地区。从隆起的高山上融化的雪水汇成的河流,因远离海洋而成为内陆河,其中最重要的有新疆的塔里木河、独联体中亚的锡尔河和阿姆河、流经阿富汗和土库曼斯坦两国的穆尔加布河等。在这些内陆河流经和渗入沙碛的地方,形成了一个个肥美的绿洲。内陆亚洲的绿洲呈串珠状分布于欧亚大陆的中部,从东面的河西走廊一直延伸到地中海之滨的荒漠之中。

 

古代人类在这里引水灌溉,以谷类为食。他们织布为衣、烧土为陶,发展手工业,成为人类农耕区的另一产生地。由于生活环境相对稳定,因此人口密集程度较高。绿洲的面积因水源的丰富程度而有所不同,但最大的绿洲的产出也不足以完全自给自足,人们的许多生活必需品依赖于交换取得。因此内陆亚洲的绿洲居民自古以来便有经商的习惯,在长达数千年的人类文明史上,他们一直扮演着东西方沟通者的角色。

 

在东西方交通的线路上,确实有一些民族比别的民族更善于经商。比如中亚的昭武九姓,“其人皆深目高鼻,多须髯。丈夫翦发或辫发。其王冠氊帽,饰以金宝。妇人盘髻,幪以皂巾,饰以金花。人多嗜酒,好歌舞于道路。生子必以石蜜纳口中,明胶置掌内,欲其成长口常甘言,掌持钱如胶之黏物。俗习胡书。善商贾,争分铢之利。男子年二十,即远之旁国,来适中夏,利之所在,无所不到”,可见当地人对商业贸易的重视程度。

 

唐代的玄奘等人到了中亚的窣利地区,看到当地人“粗有书记,竖读其文,递相传授,师资无替。服氈褐,衣皮氎,裳服褊急,齐发露顶,或总剪剃,缯彩络额。形容伟大,志性恇怯”。除了相貌衣着上的特点,他说当地人“风俗浇讹,多行诡诈,大抵贪求,父子计利,财多为贵,良贱无差。虽富巨万,服食粗弊”。窣利地区的人们善于经商,也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我们一般认为是张骞开通了丝绸之路,汉代是丝绸之路的第一个繁盛期。文献记载:“汉世张骞怀致远之略,班超奋封侯之志,终能立功西遐,羁服外域。自兵威之所肃服,财赂之所怀诱,莫不献方奇,纳爱质,露顶肘行,东向而朝天子。”

 

但是,中西之间的交流其实很早就有。宿白先生说:“从目前了解的情况,较为可靠的中西文化交流,大约始于公元前二千纪,即公元前20世纪到前11世纪这个阶段的中期。这个时期,地中海东部沿岸,两河领域——伊朗高原和中国都处在青铜时代的盛期,大体上也都处于奴隶制时代。奴隶主的贪欲,虽然刺激了东西交通的发展,但东西方交通的打开,最根本还是始于人民之间的交往。在早期东西文化交往中,介于东西之间的畜牧和游牧民族起了很大的中介作用。”商周时期的中西交流可表现在中亚、西亚地区发现的陶鬲,东西方发现的青铜刀子和剑,丝织品、软玉、绿松石和玻璃珠饰等的东西传播,东方发现的晚期铜剑和带钩等方面;战国时期的东西交流,可表现在镶嵌玻璃珠饰的东传和中亚发现的战国器物,胡服骑射,南方发现的玻璃制品和海路的开通等方面。

 

由此可见,在张骞“凿空”之前,中西交流就广泛存在。其交流的动因应该在于物资上的互通有无和文化上的相互吸引。古代中国出土了一些西方的玻璃器,这些玻璃器经过长途跋涉来到中国,在中国受到珍视。玻璃的主要原料是硅酸盐岩石中的石英,石英在地球上的分布很广,但是石英的熔点很高,需要1700°以上的高温,如果不加助熔剂,早期人类无法烧出如此高的高温。但是,如果添加了助熔剂则可以使其降到1400°以下。最好的助熔剂是纯碱(碳酸钠),地中海东岸分布有大量的自然纯碱,所以西方很早就烧制出了玻璃制品。

 

北魏定都平城,《魏书》记“世祖时,其国(大月氏)人商贩京师,自云能铸石为五色瑠璃,于是采矿山中,于京师铸之。既成,光泽乃美于西方来者。……自此中国瑠璃遂贱,人不复珍之。”这段记录是西方玻璃技术传入我国的最早的明确记录,但是,北魏时期发明的这项技术并没有流传下来,我国的玻璃器在后来很长的一段时间内还是主要依赖于进口。

 

丝绸是中国人对于人类的一项重要贡献。中国被称为衣冠王国,这和丝绸的兴盛是分不开的。孟子有个理想,就是“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也”。中国人讲到功成名就,一定要提衣锦还乡。《康熙字典》里以丝做偏旁的字有800多个,可见丝绸和中国文化的关系之密切。虽然西方曾利用野蚕进行过纺织,但是质量不如中国所产。《三国志》转引《魏略·西戎传》中有关于大秦国的一段话:“又常利得中国丝,解以为胡绫,故数与安息诸国交市于海中。”

 

汉代丝绸之路畅通以后,丝绸成为东西交流的大宗物资。赫德生(G.F.Hudson)在其名著《欧洲与中国》一书中指出这一时期的丝绸贸易“很快就从微小的开端增长到繁荣的顶点,在安东宁王朝,丝织品在伦敦(Londinium)也像在洛阳一样普遍”。丝绸运到欧洲的时候贵比黄金,使得罗马屡屡有人出来指责穿丝绸这种奢侈的行为。公元一世纪,有人指责购买丝绸造成了罗马的货币外流:“女人穿上它,便发誓自己并非赤身裸体,其实别人不相信她的话。人们花费巨资,从不知名的国家进口丝绸,而损害了贸易,却只是为了让我们的贵妇人在公共场合,能像在她们的房间里一样,裸体接待情人。”

 

一些学者认为,随着罗马帝国的扩张,罗马贵族对于东方奢侈品,尤其是丝绸的需求越来越大,商人们也开始尝试探索通往东方产丝之国的道路。大约在公元100年,马其顿人梅斯·提提阿努斯(MaesTitianus)派人前往东方经商,他们抵达了巴克特里亚和一个称作“石塔”的地方,在那里听到了一些关于赛里斯国(Seres)的消息。

 

所以,中外都有一些文献,记载了东西方之间的古代交通,李希霍芬在《中国》一书中多次提到的托勒密就是其中的一位。

 

二、李希霍芬的丝绸之路

 

现在提到丝绸之路,都会提到德国的地理学家李希霍芬(Ferdinand Von Richthofen,1833-1905年)对于丝绸之路的描述。从1877年到1912年,李希霍芬在学生的帮助之下,整理出版了五卷本《中国——亲身旅行的成果和以之为根据的研究》。

 

李希霍芬像

《中国》

 

这套书并没有翻译成中文,书中提到了“丝绸之路”一词。美国华盛顿大学历史系的丹尼尔·沃教授通过“概念考古学”对李希霍芬的“丝绸之路”的使用做了研究,他指出李希霍芬个人对“丝绸之路”一词的使用并非如今天这样已经具有规范概念的性质。

 

 

李希霍芬对这条超远通道,用过“丝绸之路”这个词,但他也用过其他词,如“交流渠道”“大路”“主干道”“丝绸商路”等。在李希霍芬的词汇中,“丝绸之路”还没有最终定型。此外,“丝绸之路”一词也仅仅用于汉代,而没有做更广泛的历史概括。

 

李希霍芬在《中国》一书中论及丝绸之路的文字并不多,笔者对“从中国到图兰的路”一节进行了翻译,译文如下:

 

从中国到图兰的路

 

前面的讨论中,我们很多次都不得不把塔里木盆地南侧宽广的商道看作通往“塞里卡”(Serica)的路标。汉王朝初次探索西域之时,这条路便是交通要道。在那里我们曾经发现,旅行者大多会途径沙洲、罗布泊的楼兰以及和田,之后他们很少走帕米尔走廊,而是穿过捷列克大宛山口(Terek-Davan)和费尔干纳,前往大宛。我们还发现,公元1到5年开放了一条从沙洲向西北方向延伸的新路,它可能经过哈密,通往吐鲁番。但是,这条路貌似不是通往锡尔河的常规路线。到了今天,我们再一次把注意力放在了通往同一条南线商路的交通之上。

 

在这一时期,来自东方的道路通常有两个起点:玉门关和阳关。玉门关我们了解得很清楚。它就是后来的嘉峪关,位于肃州以西200里,是长城重要的关口。阳关的位置尚无定论。不过,它在沙洲以西大约170g.M.(译注:距离单位,不明)。从阳关出发有一条交通要道,通往一条已经被勘测清楚的古道。它经过于阗(Khotan),之后大概分成两路,一路通往阿姆河,另一路通往锡尔河。而玉门关是通往吐鲁番的道路的起点。还有一些道路,沿着另一些方向穿过塔里木盆地,就不在我们的讨论范围了。

 

我们又从马利奴斯(Marinus)那里得到了有关一条早期丝绸之路西段的信息。马利奴斯追随着马其顿人马埃斯(Maes)的代理人(Agent)的脚步。后来,托勒密(Ptolemaeus)又简短地对前人详尽的原始资料加以说明,我们才得以了解这一路段。在许多有关古代地理的文献中,这一话题已经被反复讨论很多次了,以至于我们不必讨论这条道路的第一段,也就是从希拉波利斯(Hierapolis)出发,沿幼发拉底河溯游而上,经过波斯波利斯(Persepolis)和赫卡通皮洛斯(Hekatompylos),直至大夏(Baktra)的这段。所以下面我们可以直接讨论尚未解决的问题。

 

费得申科(Fedschenko)1868年到1871年的旅行,以及1875年威士尼夫斯基(Wischniewski)、马耶夫(Majew)和施瓦茨(Schwarz)大获成功的希沙尔(Hissar)探险就像一束意外的启示之光,照亮了锡尔河和阿姆河之间绵延的山地。直到不久前,我们还对这一地区视而不见。有了这些补充信息,我们现在基本能够确定马埃斯的代理人走过的、位于巴尔赫(Balkh)以北的路段。长久以来,由于缺失了如此重要的信息,人们只能相信一个普遍的说法,那就是商人要么走那条经过撒马尔罕(Samarkand)、苦盏(Khodjent)和捷列克走廊(Terek-Pass)的长路,要么直接穿过帕米尔走廊向东行进。可这两条路都与记载不符。正因如此,在上面提到的两段旅行之前,裕尔(Yule)就提出了质疑,是不是在两条道路中间,藏着一条我们还不知道的路。实际上,这条路在某种意义上被证实了,这也是托勒密的原文要求的。因为按照托勒密的说法,道路从大夏首先向北到达了阔梅德人(Komeder)的国家,之后稍稍向南延伸,直到平原与峡谷的交界。对于这第二段路线,我们可以补充一些进一步的说明,山脉是东南西北走向的,而道路是沿着山脉向东南方向延伸的。从这个地点,即平原与峡谷的交界,也就是山间峡谷的出口,人们在经过石塔后北行50 shoeni。石塔矗立在沿山谷而上的路上。

 

如今阔梅迪(Komedi)地区在苏尔克河(Surkhab)或称瓦赫什河(注:阿姆河支流)的沿岸被重新发现。这一地区的古老名字很有可能被卡巴殿(Kabadian)这座城市的名字继承。古老的道路在这一地区从大夏向北越过阿姆河到达群山脚下。这里也是阔梅德人(Komeder)生活的地方。道路沿着山地的边缘向东延伸,并沿被高山隔绝的山谷向北转向,不是沿着苏尔克河就是从东部地区向河流上游延伸。这里我们来到了费得申科(Fedschenko)研究过的区域。这里是海拔8100英尺的、在阿莱山脉和外阿莱山脉巨大的山脉间坐落的草原谷底,也是苏尔克河的上游。这里是巨大山脉间的宽阔低洼地带,东北西南朝向。费得申科曾经越过12000英尺高的伊斯法罕走廊(Isfairam--Pass)来到这里,并发现了一条沿苏尔克河(在此称Kizil--Su)顺流而下的道路,这同样也是一条沿草原低洼地带向上通向东方的道路。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一个长期有人居住的山地地区,想要离开那里,基本上同时存在着多条道路。我们因此可以期待,古代的丝绸之路可在如今东方从卡巴殿向北的道路下发现。希沙尔(Hissar)探险队和哈维尔达(Havildar)的旅行对于上述论点提供了两个证明。一队人马途径戈拉布(Kolab)和卡瓦陵(Khawaling)到达卡拉特金(Karategin),另一队人马从希拉库姆(Kila--Kum)同样到达该地。后者的道路在离开阿姆河之后进入了一条狭窄的山谷,这一事实让我们大致能判断出,这条路就是马埃斯的代理人曾经走过的那条古道。另一条线索也能让我们得出同样的结论,那就是这条路在土耳其人进犯之时所发挥的历史作用。不过,前提条件是,我们对Rasht和Darwas的区分是正确的。此外,很显然,这条道路从卡拉特金向北延伸下去,就是费得申科考察过的在阿莱高原上的道路。

 

除了大夏,道路上的一个重要地点是“石塔”(der SteinerneThurm)。很多之前的研究者,包括里特(Ritter)、洪堡(Humboldt)和拉森(Lassen)认为“石塔”可在费尔干纳的奥什附近塔赫特苏莱曼(Takt-i-Soleiman或称所罗门的王冠)遗址的废墟中找到。而也有另一些人认为这是错误的,因为阿米阿努斯·马切利努斯(Ammianus Marcellinus)把它说成是一个小村庄(vicus),因此“石塔”是一个地点,而不应该指某个被隔绝的建筑。哈格尔(Hager)对此已经指出,Tashkent这个名字的意思是“石头宫殿”,他推断是托勒密把这座城市名字从当地语言翻译了过来。在这种情况下莱瑙(Reinaud)补充说,石塔先前称为Tashkent,但不意味着石塔建筑就相当于今天以它命名的城市,而是位于更东的地方。尽管如此我们仍然要把石塔和奥什区别开来。

 

这也就提出了这个问题:旅行者们是否可能从超过12000英尺高的阿莱草原(如今对于驮马来说仍然是可以通过的)走到只有2920英尺高的奥什,之后朝东继续往高处行进通过捷列克大宛山口;或者他们是否并没有选择费得申科考察走过的线路,即沿着阿莱草原向东北行进。因为他们在这里沿着一条长长的舒适的洼地行进。这条道路可能在捷列克大宛山口以南,从费尔干纳可直接通向喀什。当我们想到费得申科书中对拥有25000英尺高峰的雄伟的外阿莱山脉的描述,我们也会回忆起托勒密书中的叙述,他说:“从那里(石塔),高山向东退却了,并与伊美昂山(Imaus)相连,从帕林波特拉 (Palimbothra)它又向北延伸。”通过这些文字我们可以对石塔的位置做一猜测,它位于一条从南边走出沿着苏尔克河穿越外阿莱山的道路上,这条道路最终通向阿莱草原。这当然有前提的,那就是旅行者们并没有把途径大贸易点当作目标。因为它们在草原道路上是不可能存在的。如果人们把石塔作为贸易点看待,人们就必须停下来思考,把它与奥什加以识别。对于商人们会打算在走出费尔干纳的山谷之后前往遥远的东方购买丝绸,或者从那边带回这些东西,我们是不能理解的。无疑人们应该在那里减轻他们的过境税。

 

从托勒密的其它论述中,我们可以推断出,离石塔不远处,就有一座商队客店(Caravanserai),它是通往赛里卡(Serica)途中的一站。托勒密把这座商队客栈设定在了伊美昂山(Imaus)的交通线上,我们需要去那里,也就是紧挨着分水岭的地方寻找它。沙漠商队歇脚的时候,最有可能把帐篷扎在道路交汇的地方,除非那里是贸易市场。这里一定曾是一个这样的交汇口。因为对于从东方来的人来说,前往阿莱高原(Alai-Plateau)的道路,与途径捷列克大宛山口(Terek-Davan)前往费尔干纳的道路在此分道扬镳。

 

如今,第一条道路几乎被废弃了,因为这条道路的终点大夏(Baktra)已经不再重要,在另一边住着的也不再是安息人(Parther)中最大的重商民族。更远处的西方人已经开辟了海上之路,获得供给。不过,去两条道路的交汇口寻找旅行者安营扎寨的地方,这种尝试一定不会徒劳无功。

 

费得申科(Fedschenko)找到了一位后继者,并对整个道路系统做了详尽的研究。因此,关于讨论到现在的、马埃斯(Maes)走过的古丝绸之路中最有趣的一段,一份详尽、可靠的说明就指日可待了。

 

过了伊美昂山(Imaus),道路便开始下行。可以肯定的是,它朝着喀什的方向往东延伸。下一站是伊赛东—斯基提卡(Issedonskythica),它可能随着这座城市一同衰落了。再下面一站是伊赛东—赛里卡(IssedonSerica),又名于阗(Khotan)。接下来的路我们就清楚了。——马埃斯的代理人所走的路就是当时的一条商路。我们应当把这条路,看作安息人(Parther)从赛里卡运出丝绸的道路。不过,将这条路视为当时唯一一条路,或者哪怕是最重要的路,都是不对的。因为,正如我们观察到的那样,大多数中国商队都往大宛方向去了,还有一部分走的是帕米尔走廊。

 

从后面的一段历史中,我们没发现什么有关马埃斯所走的路的记录。直到公元1422年,帖木儿(Timur)的儿子沙哈鲁(Shah Rukh)的使臣从中国返回时,在从喀什到Andidjan(费尔干纳)的山门之处分道扬镳,一路前往费尔干纳,另一路径直前往Balkh(大夏)。

 

三、简单的小结

 

依上所述,结合书中附的地图和学者们的相关研究,我们对李希霍芬与丝绸之路的关系可以小结如下:

 

1. 在我们经常引用的该书第一册第500-501页的丝绸之路交通图上,李希霍芬用了红、蓝两种颜色标示丝绸之路,红色的是他根据文献记载的所描绘的丝绸之路,蓝色的是他重点考证的新疆通往中亚的路段。他结合了其他学者的实地考察论述了这部分考证内容。李希霍芬在书中另有一节讨论“通往印度的商路”,但是他认为汉代时期中国和印度之间的联系是间接的,因此他并没有在这张图上标示两国之间的联系线路。

 

2. 李希霍芬没有去过新疆,但是他将对新疆的研究放在了第一册。作为一个学者,他对中亚研究投入了巨大的热情。19世纪学者们对于中亚的热情,与当时对于中亚中心性的认识有关。如李希霍芬的老师李特尔 (Carl Ritter,1779-1859年)在《亚洲》一书中认为人类起源于中亚;1911年,加拿大古生物学家马修在《气候和演化》中认为中亚因喜马拉雅山的崛起,致使自然环境变得不适宜生存,但对动物演化来说,受刺激产生的反应最有益处,所以这些外界刺激可以促进人类的形成;1926年,李四光发表了文章,讨论人类起源于中亚的学说。所以,李希霍芬对于中亚的研究热情有其时代的学术背景。

 

此外,李希霍芬的研究还有地缘政治的考虑。他曾在一份考察报告中建议:

 

毫无疑问的是:中国必将通过一条铁路与欧洲连接。……(关于此路)唯一应考虑的路线乃是穿经西安府、兰州府和哈密的道路。事有凑巧的是,此路沿途——包括北路(PeIu,即塔里木盆地北侧的路)——有丰富的煤田。这么多有利条件因缘巧合到一起,汇成如此漫长而确定的东西通道,在历史记录中,这可谓唯一的例子。

 

因此,“从这些背景,我们回到李希霍芬的《中国》一书,或回到书中所提出的丝绸之路概念,不难认识到:他对古丝绸之路的研究,是以铺设欧亚铁路、服务殖民主义与帝国主义利益为最终考量的。”这样,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李希霍芬会说他在中国考察的时候,“如果还有一张桌子的话,就铺一面德意志国旗在上面”。

 

3. 李希霍芬提出了丝绸之路的概念,这一点固然重要,但是他并没有提出系统的理论阐述,丝绸之路也并不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学术概念。在中国国内正式出现“丝绸之路”的名称前,还曾使用过“绸缎之路”“丝路”“贩丝之道”“丝绸路”等简称或代称。因此,我们有必要对李希霍芬及其“丝绸之路”概念的学术史意义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和研究。

 

参考文献

1.刘迎胜:《丝路文化·草原卷》,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5年,页12。

2.[后晋]刘昫等撰:《旧唐书》卷一百九十八《西戎》,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页5310。

3.[唐]玄奘、辩机撰,季羡林等校注《大唐西域记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页72。

4.[南朝宋]范晔撰,[唐]李贤等注:《后汉书》卷八十八《西域传》,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页2931。

5.宿白:《考古发现与中西文化交流》,北京:文物出版社,2012年,页5-26。

6.[北齐]魏收撰:《魏书》卷一百二《列传第九十 西域》,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页2275。

7.龚缨晏:《西方早期丝绸的发现与中西文化交流》,《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5期,页76-84。

8.[晋]陈寿撰,陈乃乾校点:《三国志》卷三十《魏书 乌丸鲜卑东夷传第三十》,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页861。

9.[英]G. F. 赫德逊著,王遵仲、李申、张毅译,何兆武校:《欧洲与中国》,北京:中华书局,1995年,页64。

10.[法]J. P. 德勒热著,吴岳添译:《丝绸之路:东方和西方的交流传奇》,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8年,页14。

11.Ferdinand Von Richthofen,China : Ergebnisseeigenerreisen und daraufgegründeterstudien, Berlin:Dietrich Reimer, 1877-1912.

12.[美]丹尼尔·C. 沃(Daniel C. Waugh)著,蒋小莉译:《李希霍芬的“丝绸之路”:通往一个概念的考古学》,载朱玉麒主编:《西域文史》(第7辑),北京:科学出版社,2012年,页295-310。

13.唐晓峰:《李希霍芬的“丝绸之路”》,《读书》,2018年第3期,页64-72。

14.李四光:《人类起源于中亚么?》,《现代评论》,1926年第78期。

15.缪哲:《学术与政治:李希霍芬的“丝绸之路"》,载《“丝路文明传承与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5年。

16.[德] 费迪南德·冯·李希霍芬:《李希霍芬中国旅行日记》,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年。

17.刘进宝:《“丝绸之路”概念的形成及其在中国的传播》,《中国社会科学》,2018年第11期,页181-202、207。

 

丝绸之路(880594)是近期的热门品种,之前我们反复分享,分析过,并为大家测算过上涨目标位。

昨天该板块到了关键的位置,需特别注意。

首先,昨天出现了黄色的代表见顶的关键K线,防守性出局点已经出现;

其次,向上作出平地高楼法,200%线的位置对指数正好造成了压制。前天及昨天组合起来,分别满足了上影线突破,收盘价跌破,股价收阴的无力突破状。如果今天再向下跌破关键K线的下沿1982点,则确认性的出局点出现。

之前我给大家分别测算出板块及重要个股的上涨目标位,现在不少个股已经得到验证。

青松建化现在回调整受到了7.5元的支撑,如果失守则还要下跌;

宁夏建材受到15元的精准压力,出现明显调整,昨天最高点正好14.92元;

西部建设正奔着24元的目标位而去,不过此股还需要以5日线设为防守位;

祁连山跌破11.1元的目标位后出现下跌;

上峰水泥及天山股份还在验证中。

这就是神奇的牛熊线指标,可以提前预测未来的涨跌目标位。

再有我把这些个股的主力成本位及上涨目标位都给大家先测好,以便于大家作进一步的操作。

青松建化主力成本5元,上涨目标位为7.5元,10元,同在7.54元,刚突破压力位。

宁夏建材 主力成本10元,上涨目标位为15元,20元,现在14.98元,受到了15元的压力。

西部建设 主力成本8元,上涨目标位16元,24元,现在16.42元,刚突破16元。

祁连山 主力成本7.4元,上涨目标位11.1元,14.8元,现在11.42元。

上峰水泥 主力成本7.6元,上涨目标位11.4元,15.2元,现在12.23元。

天山股份 主力成本7.3元,上涨目标位14.6元,21.9元,现在17.97元。

这些个股如果突破上面的目标位后,只需再乘以1.5即可算出接下来的目标位。

本文来自于牛股王社区@祝利荣

 

 

从丝绸之路看五大区域个股?!

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

下周相关股票有望迎来爆发

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28日联合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

受益股解析:

从整个丝绸之路辐射的区域来看,五大区域相关股票有望迎来爆发:

第一,新疆板块。如北新路桥、西部建设、新疆城建等股票有望直接受益;

第二,陕西板块。如达刚路机、建设机械等个股有望受益;

第三,甘肃板块。如上峰水泥、祁连山等个股有望从中受益;

第四,宁夏板块。如宁夏建材、银星能源等个股有望获得关注;

第五,重庆板块。如重庆港九、重庆路桥等个股有望获得机会。

最受益的应该还是基建和海外基建股:

中国交建:海外港口基建业务的主要承担公司。公司曾公告将积极开拓来自中国政府与其他国家或地区政府在港口领域间的政府间合作项目,属于海外港口基建业务的“国家队”。旗子全资子公司中国港湾是全球知名的工程业务集团,曾因负责建设斯里兰卡汉班托特港而饱受关注。

振华重工:中国交建旗下港口机械设备公司。公司的港口机械在国际上颇具盛名, 在一带一路的战略规划下,公司的港口机械业务将迎来更大的市场空间。

葛洲坝:国际业务已遍及全球80多个国家和地区,2013年国际业务收入达112亿。集团股份公司借助水电、水利施工的技术和装备优势,持续开拓水下开挖、航道疏浚、江河堤防、海塘工程、码头、港口等河海工程市场领域。

中国电建:公司与中国港湾共同承担建设斯里兰卡汉班托特港。公司自建立以来,一直坚持国际化战略,通过“走出去”演绎了“海外传奇”,2012年就成为第一家海外业务合同存量超过国内的基建类央企。在国际经营领域,中国电建下一步将从传统的施工承包,拓展至矿产资源、煤电一体化及新能源开发等领域,并抓紧研究海外并购和资本输出,拓宽国际市场,打造一体化全球产业链。一带一路成中国版“马歇尔计划” 海外基建类公司率先受益

其他海外基建类上市公司:中材国际、中工国际、中国建筑、中国远洋、中国海诚、光正集团等。

另外工程机械板块也会受益:山推股份、徐工机械、润邦股份、柳工、常林股份、河北宣工等。

------------------------------------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baoluofenxi

微信名称:保罗分析

希望本文能对你有所帮助,欢迎提出各种思考角度,我尽可能为大家解答。关注之后每天早上9点准时发送每日早盘内参、最新的个股内幕消息以及股票操作方法。

 

https://www.suoduoma.com

上一篇:股票300017最新消息(股票行情)

下一篇:基金折算啥意思(基金份额折算什么意思)

相关推荐

返回顶部